苏轼,苏轼《定风波》阅读感受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3970 浏览:111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定风波》是新课改后新增入必修四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以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在某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正兴起,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天公不作美,狼狈不堪,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凭着竹杖芒鞋,悠闲地走着,任他风雨漫天,乱云飞渡,我自怡然自得。于潇洒镇静中透出几分倔强。
当料峭的春风将他的醉意吹醒,已是雨后放晴,前面山头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他。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啊!最后,苏轼将整首词落脚在一个字——“归”上: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明媚也好。全词就此戛然而止,可是读者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却还在继续,“归去”,苏轼究竟想归向何处?
要弄清楚这个理由,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词大量使用了象征的手法。“雨”象征困境,“晴”象征顺境,“乍雨还晴”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而“萧瑟处”则象征人生危难处,暗指苏轼自己所经历的宦海风波。
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还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相形之下,后者要比前者积极、主动。因为其中蕴含人应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道理。然而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又是如何抉择的呢?他没有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了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这就大大超出了凡人的境界了。一个沉着、豪迈、通达、随遇而安的苏轼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惧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阴晴多变,一心只想归去。回首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浮沉,反思的结果仍是——归去!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讨,无歌无喜,无风无雨。阴晴可以等同,成败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更可一并泯灭。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以容。以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苏轼还曾在词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人生像什么?苏轼回答“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切皆为偶然,何必太较真?余生该如何度过?“小舟以此逝,江海寄余生。”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超脱。
苏轼与李白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与曹操也不同,曹操要的是天下归心,而他却要自归于心。
他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他要逃离的不是官场,不是尘嚣,而是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都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不禁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的学生,因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因为一件事不如意而郁郁寡欢,萎靡不振,这首词无疑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怎样,而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如果说以静制动,无招胜有招是功夫中的最高境界,那么笑对人生,用乐观释然一切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人生起起伏伏,保持一颗以容乐观的心,崎岖也会变坦途,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会如蜻蜓点水一般恬静与淡然。面对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躁动,我们需要的不也正是这种心境吗?
让我们做一个且吟且唱且行且笑的歌者吧,用歌声冲破阻碍,用笑声扫除阴霾,用乐观的脚步走出希望的康庄大道……
胡欢节,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