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具尝试与探讨写作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6249 浏览:196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定律、性质等,理解都抽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的教具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动手动脑中理解、验证和探究。动手操作本身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教具的中,兴趣浓厚,思维开阔,对数学知识、定律或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也会更深刻。另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还有一点,那:动手操作时使用的教具并越复杂越好,适用的教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剪剪、拼拼、画画、搭搭等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活动,其实解决复杂的数学理由。,数学教学时,要适时引导小学生常见、简便易行、有趣的实物动手操作活动,剪剪、拼拼、画画、搭搭等简单的操作活动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数一数、摆一摆,轻松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中,孩子常见的物品,如筷子、小勺、糖果、大豆、玉米粒、瓜子、花生豆、纽扣等,学生携带方便,教学时灵活使用。课堂上,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上,教学要求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摆一摆,比较抽象的数学理由就变得简单和了。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效果要比干巴巴的讲解好得多。,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教学“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对应着自然数,数一数或摆一摆筷子、小勺、糖果、大豆、玉米粒、瓜子、花生豆、纽扣等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学习按物点数,理解数的组成。在教学“数的分解”“比较数的大小”时,数一数、摆一摆筷子、大豆、玉米粒、瓜子等常见的物品,让同桌学生面对面地比小、多少,学生学习有趣、轻松、快乐,记忆深刻。动手操作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性,培养了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再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让学生以家中带10个瓜子和10个勺子。教学时,先让学生把10个瓜子放到10个、5个、2个勺子里,要求每次每个勺子里放的瓜子同样多。学生会在每个勺子里放1个、2个、5个瓜子,刚好放完,整个很顺利地就结束了。这时,教师让学生试着将10个瓜子平均放到3个、4个、6个、7个、8个、9个勺子里,要求每次每个勺子里放的瓜子同样多。这时,有学生在摸脑袋,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教师……这时因势利导地“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在学生亲身实践的上理由,会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对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是非常有益的。
牌在孩子的手里是最普通的玩具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其巧妙运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能力,如牌认数。取一副牌,教师随意抽出一张字牌,如“黑桃8”,问学生:“牌中有几颗黑桃?”生答:“8个。”学生边看边数,明白了“8”的基数含义。这样看图、数数、认数、读数,使对10以内数的形状、读音及含义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又如牌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教师取出一副牌,让不同的学生以牌中找出凑成10的两张牌,有的找到1和9,有的找到2和8,还有的找到3和7……这时提问:“10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10?”学生就能很顺利地抢答了:“10分成1和9,2和8,3和7……”“9和1,8和2,7和3……组成10。”学习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用牌口算练习,学生很乐意做,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提高学生识数和计算的能力。

二、做一做、试一试,提高理解能力

教具的使用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并越复杂越好,越适用越好。教具的运用要学生的认知,适应学生的感知能力,这样才会于学生学习数学。如在二年级《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的是在教学中渗透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联系,和两条边叉开的有关这一知识点。这内容的处理是比较困难的,既告诉学生,让刚接触几何知识的二年级学生大致,教师把握非常困难。但却巧用教具,巧妙地解决了理由。出示了边可长可短、角度可叉开的电视天线做成的角,问:“要比现在角大的角,怎么办?”有学生说把两条边叉开得大,也有的说只要把电视天线拉长就了。教师边听边学生的回答演示,一会把两条边叉开得大,一会把两条边拉得长。教师的演示,学生以中了角的变化规律:原来大小是和两边开叉的有关,和边的长短联系,以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现实生活中,有些物品随手可得,加工成简单的教具,比如废旧包装盒、小木棍儿、铁钉、铁丝、线绳、火柴盒等,只要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制成非常实用的教具。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课时,使用小木棍儿制作长方形线框,然后再用纸板做长方形的表面,组合成长方形的模型系统。长方形模型系统环线周边的边缘长度矩形的周长,纸板内部表面的大小区域矩形的面积,对照长方形的模型系统,比较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学生就很地分辨了。
再如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时,提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两两相等的木条和多根稍长的木条(木条的两端和中间打了洞,以备穿钉),再发给小钉子。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木条和小钉子做成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把制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沿对角方向推拉,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中,学生亲身操作,实实在在地感受、体验和验证数学规律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如何增加四边形的稳定性,使四边形向对角线方向推拉不变形呢?学生经过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和动手操作:在四边形内部,沿对角线钉上木条,将四边形木条分割成三角形后,四边形才变得不易变形,以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像这样简单的自制数学教具,简单易行,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具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
再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节时,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板卷成圆筒,圆筒竖即为圆柱,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板即是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变成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板,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两次,就会很清楚地:展开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板的底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的邻边长,这样的操作,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周长乘以高”这样的计算公式。

三、改一改,培养革新能力

如《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内容中有个实验: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水满着,另是空杯。演示时,先把物体放到空杯里,然后把另杯水倒入放物体的杯中。实验中,放有物体的杯子倒满水后,另杯里还有水,实验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以而感知体积的含义。,该实验有之处:,杯里的水无色,不利于后面的学生观察;,使用效果不显著,学生感知体积的含义不深刻。了大胆改善:一是往水中加鲜艳的颜料,使学生看得更清晰。二是把系有绳子的石块放到盛水的杯中(事先把盛满水的杯子下放接水盘),石块在放进水里的时候,水会溢出;石块完全浸入水后,提绳子让石块慢慢露出水面,然后再慢慢放入水里。此时,学生会清楚地:石块慢慢露出水面,水面会慢慢下降;石块慢慢浸入水里,水面会慢慢上升。此时学生体验的仅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感受到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样,对现成的教具必要的改善,会提高教具的使用效果。
四、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地运用教具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理解数学,验证数学规律和,开阔空间思维能力,于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文献
孔广陶.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运用[J].天津教育,2010,7.
惠更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例谈[J].小学数学,2008,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