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高中古典诗词情感类试题鉴赏对策探讨写作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24808 浏览:109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瑰宝,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既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更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古典诗词鉴赏语文高考的必考题目,这里仅就古典诗词情感类题目的鉴赏策略教学论文与同行探讨。

一、诗词提示性信息

1.诗歌题目的提示性作用。诗词的题目对诗词的内容的提示作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字,该诗的内容与送别有关,此诗虽述离情,但却一反以往悲苦缠绵之绪,在赏析的时候应在离情别绪的情感基调下来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做的浅析。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中诗题难明白诗歌的内容应与“咏史”、“怀古”有关,对诗歌情感浅析时就应围绕借古讽今的情感内容来。明确了诗词题目的提示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就能对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做有性、有性的浅析,而不至于盲目联系。
2.诗词作者的指向性作用。,作者的生平、思想主张,确定背景和特点,如李白的诗歌以风骨、神韵见长,而朱熹的诗词多以思想、理趣见胜。相反,的背景和特点也反观作者。,作者的创作风格其作品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如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为主,而杜甫的诗歌多以现实为主;是豪放风格还是婉约格调,如苏轼的诗文以豪放著称,柳永的曲辞因婉约闻名。每位诗人的写作风格上说是固定的,但也全都一概而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便一反作者的婉约风格,以豪放见长。所以在浅析鉴赏诗词的时候,还需叮嘱学生学会变通,要就诗词的内容理由浅析。
3.诗词后面的注释。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信息非常的,尤其要诗词后面的注释,有的注释了背景,有的注释作者所处的朝代,有的解释词语,有的还暗示题目答案。如晚唐薛媛的《写真寄外》: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此诗的注释十分。阅读,自然就会明白此诗写作的理由,知晓了写作理由,自然也就知晓了作者的抒情指向,即作者想要表述是对离家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提醒丈夫应忠于爱情。学生了这些的信息,对“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设问便不难作答了。

二、浅析写作手法、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诗词的写作手法有时鉴赏诗词情感的手段。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半阙词中连续运用三个典故,在阅读诗词时这便是应之处。典故内容不难浅析出运用典故要为词的表情达意来服务的,借典的目的为了抒情。借用张翰、许汜和桓温的典故,描写欲挥吴钩、杀敌虏、收失地、报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杀敌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之情。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浅析,感悟到作者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也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在的古典诗歌中,有富含深意的意象。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流水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或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哀愁;斜阳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在浅析诗词时,以诗歌意象情感浅析的切入点,联系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诗词中的词语、句子赏析情感

诗句浅析情感,诗句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来鉴赏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句子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诗词某些词语、句子生动传神地作者思想。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句“江风引雨入舟凉”“凉”字便是本诗的诗眼。“凉”字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抒发了凄凉、感伤之情。
对词语的把握,较快地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意境,迅速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以而准确提炼出诗歌情感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体现出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的无尽愁思;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阐述了要以书本中汲取养料来和完善的。这样的诗句在诗词中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中至关的句子,在鉴赏时应大家的。
透彻掌握对古典诗词的赏析策略教学论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能使学生在高考中提高语文成绩,更能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瑰丽风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以而为进展、弘扬传统文化打下更加坚实的。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