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机智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28241 浏览:1308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控制和被控制转变成为同等、交往,而新课程的课堂表现的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由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多变性,课程的天生|教育论文网|性和开放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等,课堂中不可控、出人预料地偶发因素增多。新课程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灵敏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具有高超的教学机智水平。本文分析了教学机智的内涵;辨析了教学机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给出了教学机智的五个特征,即:瞬时性、灵动性、聪明性、差异性、实践性;并分别从学生、教师视角阐述了教学机智的作用。对江西省、福建省不同教龄的部分数学教师就教学机智的认知与运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针对调查结果给出了五个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即:问题转嫁策略、计划灵动策略、暂时悬挂策略、幽默调侃策略和因势利导策略。本文克服以往仅从教师自身来研究教师教学机智培养的局限性,尝试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来研究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问题。本文指出:基于自我研修的教学机智培养策略,有夯实数学学科素养、深入专研课标教材、掌握教学艺术理论、注重教学实践反思;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学机智培养策略,有积极介入集体备课、善于观摩名师教学、注重在职进修研习、自觉开展行动研究。论文最后对本研究做出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广和深化数学教学机智理论,培养和提高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机智的运用水平,对数学教学机智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教师教学机智教学聪明
【论文提纲】:摘要2-3Abstract3-5中文文摘5-8目录8-11第一章绪论11-19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综述11-161.2.1国外研究综述11-121.2.2国内研究综述12-161.2.2.1关于教学机智概念的研究131.2.2.2关于教学机智特征的研究13-151.2.2.3关于教学机智运用策略的研究151.2.2.4关于教学机智培养途径的研究15-161.3课题提出161.4研究思路16-191.4.1研究目标161.4.2研究内容161.4.3研究方法16-19第二章教学机智的理论基础19-312.1什么是教学机智19-232.1.1教学机智内涵界说19-202.1.2教学机智概念辨析20-232.1.2.1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的关系20-212.1.2.2教学机智与教育机智的关系212.1.2.3教学机智与教学聪明的关系21-232.1.2.4教学机智与教学技能的关系232.1.3数学教学机智的内涵232.2教学机智的基本特征23-272.2.1瞬时性23-242.2.2灵动性242.2.3聪明性24-252.2.4差异性25-272.2.5实践性272.3教学机智的根本作用27-312.3.1从学生视角来看教学机智的根本作用27-282.3.2从教师视角来看教学机智的根本作用28-31第三章数学教师教学机智的调查研究31-433.1问卷调查设计31-323.1.1调查内容313.1.2调查方法313.1.3调查对象31-323.2调查结果分析32-423.2.1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机智观的调查结果分析32-333.2.2对教学机智生发载体的调查结果分析33-353.2.3对教学机智运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35-393.2.4对教师教学机智功能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39-413.2.5影响数学教师教学机智运用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41-423.3调查所获得的若干重要结论42-43第四章数学教师教学机智运用策略的研究43-514.1教学机智运用策略的重要性43-444.2教学机智运用策略概括44-514.2.1问题转嫁策略44-454.2.2计划灵动策略45-474.2.3暂时悬挂策略47-484.2.4幽默调侃策略48-494.2.5因势利导策略49-51第五章数学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研究51-655.1基于自我研修的教学机智培养策略研究51-565.1.1夯实数学学科素养51-525.1.2深入专研课标教材525.1.3掌握教学艺术理论52-535.1.4注重教学实践反思53-565.2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学机智培养策略研究56-655.2.1积极介入集体备课56-575.2.2善于观摩名师教学575.2.3注重在职进修研习57-625.2.4自觉开展行动研究62-65第六章小结65-676.1本研究所获得的若干重要结论65-666.1.1调查所获得的若干重要结论65-666.1.2本研究提出的若干建议666.2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66-67附录一67-70附录二70-73参考文献73-77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7-78致谢78-79个人简历79-8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