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5580 浏览:205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以而提高其整体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为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品味语言,感知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以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里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更有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着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以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体悟,深入熟悉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如读《春望》一诗,要想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就应让学生构想一下诗人“望”中所见:那破落的城墙、丛生的杂草、沦陷的国都、流离失所的人群;而《桃花源记》中鲜美的青草、缤纷的落英、怡然自乐的老少,这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令人心驰神往;《甜甜的泥土》的母子爱,《人琴俱玉》的手足情……要让学生融入情境中,真切体味文章出色的章节描写,说说父母的冷热牵挂、良师益友的鼓励劝慰,让一切场景变得情意融融,让学生对美的事物以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以而获得审美经验。

三、知人论世,鉴赏美

语文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的仓库。以教学内容看,浩瀚宇宙、人间万象、诗词曲赋姹紫嫣红,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因素。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意象美的捕捉,在现实美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形式,或展现社会生活,或创造深远的意境,或刻画感人形象,借此表达深刻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观去感受、想像、思索,知人论世,领悟作品的美学内涵。例如讲解古代诗文时,不仅要先容清楚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教《记承天寺夜游》,就必须知道苏轼在什么心理下夜游,以而体味“闲人”的微妙复杂心理;上《出师表》,更要很好地明白诸葛亮决意亲征的背景,了解他报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否则就无法熟悉“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中外名篇《最后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同样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而了解韩麦尔先生无穷的爱国深情和旧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祥子悲苦的人生命运,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能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给人的情感和思想带来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在学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持久、更内在。

四、引导教育,创造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背影》中的意象,极为平常,可是“为儿买橘”的经典细节刻画,催人泪下。教师要在视频触觉和语言品读的基础上设身融入、顺势引导,指导学生根据亲身感受习作,让他们感知父母之爱的博大,表达他们的赞美与感恩。教材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究,则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多渠道撷取信息,在实践与收获的同时,抒写社会之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