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6125 浏览:697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事诗的国度。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鲜明的节奏,谐婉的音韵,不仅给人们带来无穷美的享受,同时也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熟悉到了诗歌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价值。到了近现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蕴于一身,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修养高尚人格,浸润精神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早年的民国读本,还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教材,诗歌无不受到编者的青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式上,固然很多语文教师在革新教学论文诗歌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也不得不承认,传统诗歌教学中重讲解、重思想浅析的教学方式仍然占主流,手段陈旧单调,课堂枯燥乏味,缺少美感和生气。那么如何营造一种优美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感受诗歌的复杂情感和美好形象呢(7笔者以为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做的一点探讨和尝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叶嘉莹先生说:诗歌“所有的美都在语言文字中”(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蕴藉隽永,婉转深沉。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积累、情感阅历、理解能力等的限制,还不轻易领悟诗歌语言这种独特的魅力。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精致优美的画面,播放古朴典雅的音乐,与课堂教学内容水融、浑然一体,这样可以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创设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1 用音乐创设情境
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由于诗歌本身的这种特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和诗歌内容完美融合的音乐导入新课,利用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营造课堂所需要的情感氛围。优美的乐曲能瞬间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情绪,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诗歌特定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一首古曲《阳关三叠》,或者放一段童声清唱的李叔同的《送别》,就能立即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学生的脑海中也能立即浮现出那样的画面:初春的杨柳千条万条,和着晓风织成千万缕忧伤,南来北往的渭城的大路上啊,远行的人脸上挂着泪行……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很轻易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自然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 用画面调动感官
诗歌的语言是极其精练的,正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图画和诗歌的内容有机结合,将简洁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画面,可见可感,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在感受独特意象的同时深刻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的讲解转化为一种生动的图画美。在选取画面的时候,笔者并不主张用太过写实的画面,那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画面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有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假如只将体现“曲径”、“禅房”的画面给学生,那就大大破坏了这句诗的意境,学生将无以感知破山寺的幽深、寂静以及在茂密葳蕤的花木掩映下的若隐若现的后禅院的意境美。所以,笔者以为学习中国的古诗,在选取画面时用写意的作品最好,远远近近,虚虚实实,像中国画的留白,画面本身就会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捉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通过美的音乐、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情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 用音乐配合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美
宋代学者郑樵在他的传世名作《通志》中说:“浩歌长啸,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啸而又失其歌,诗之旨所以无乐事也。”他觉得诗要是不歌唱吟诵,就很难以中获得乐趣。实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是很重视诵读的,只是有时策略单调了些,学生在齐读、个人读、教师读、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的老一套中逐渐丧失了读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以而进一步体悟诗味,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形式音乐的特点,如笛子曲的悠扬,古琴曲的低沉,琵琶曲的清冽,钢琴曲的铿锵,二胡曲的婉转,小提琴益的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根据诗歌内容配乐朗读,一方面烘托课堂气氛,激发朗读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轻易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抑扬抑扬中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在琅琅的书声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情感,培养了审美情趣。
2 用音频比较品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该选取一些名家朗读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本,如:雅坤朗诵的《木兰诗》、《登高》,方明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家声朗诵的《再别康桥》等等,名家们或刚劲或激扬,或温馨或优美,或低沉或明亮的音色,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动,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塑造诗歌作品的美好形象,把学生带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此外,还可以选取根据古诗词改编谱曲的现代流行音乐,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引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如“王菲是否很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感情?”、“演唱者的音色和乐曲的旋律是否突出了诗歌的意境美?”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并提高了鉴赏能力。
固然音乐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把音乐引进课堂后,的确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而视其物,见其人临其境的感觉,以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美好、更和谐。

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诗歌的复杂情感和深远意境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意思是说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中抒发的感情有欢欣,有愉悦,有惆怅,有哀伤……有的诗直抒胸臆,有的诗隐晦婉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公道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隽永,形象的美好,情感的丰富,意境的深远,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味。
1 视觉、听觉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诗歌语言凝炼、形象蕴藉,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在学习中,有时学生面对纷繁的意象思维会变得混乱,难以把握复杂的情感。而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感受诗人的感情,教师需要通过声音、形象、情景在特定的时空中有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