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7510 浏览:310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朗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一个明显的外部特点。如同学习唱歌就得张口,学习游泳就得下水一样,学习语文就得重视读的练习: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假如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那就不能算是语文课。换句话说,只有反复指导学生读书,才算将语文上成了语文课。
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读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由于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索能力的过程。只有按循序渐进的规律,以熟读精思的策略,达到出之于口,明白于心的地步,才能掌握文中“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留意这个“读”字的。好文章读一两遍是读不出味来的,需要读它很多遍,读到自己几乎成了作者本人,那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韵味,就自然而然地会悟出其中道理来。
其次,读有助于记忆。有人以为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并不尽然。在青少年学生时代.在理解能力并不强的情况下,要把中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全部理解后记忆,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假如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时代记忆力强这一心理特点,在力求理解的同时,不妨来个反刍消化之法,即先经熟读成诵,然后再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消化和理解,那么,读熟至背不失为一种语文积累学习策略。鲁迅先生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对向子期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就煞尾了很是不解,简短面隐晦的《思旧赋》,在当时看来是一件死记硬背的事,而后来以纪念战友“无处写”中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的真正蕴意,并成了笔下一个有力的材料,当初“死”东西一下子就变活了。
再次,读有助于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让学生熟读、诵背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言。”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濡染,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方可用于笔端。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名人有誉世之作大都得益于以小诵读。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时就能背诵歌赋十万余言;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神韵毕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对《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无不熟读背诵若干篇章。我们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极具典范性的佳作妙文,若能熟记,不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吸收其中丰富的文化积淀,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写作时意到笔随,奔驰放达,佳词妙语左右逢源,自然会有不少得心应手之作。
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量。“读”,这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策略,曾被骂得一无是处。一提起“读”,便与“死记硬背”、“死读书”挂上号。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形成,朗读教学便被抛弃了。那么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教学真的过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朗读不但没有过期,而且需要加强,用音乐、画图配合有情感的“读”,就可以把“读”变成“活记活背”“读活背活”,做到“多快好省”。实践证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管用的好策略。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来,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被写进“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和学生要重新熟悉朗读的重要量。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要乐意认真地读书。
其次,要教给学生策略,提高朗读效果。具体可以以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要“真”读。所谓真读,就是要求学生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认真地、大声而响亮地、有时甚至是忘乎所以地读,做到动口,加上心眼并用。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宇,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所以教师指导读时要求严格,要以音量、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养成读背、吟诵的好习惯,努力提高朗读的水平。
第二,要“乐”读。乐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朗读中教师要想方想法激活课堂,创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乐趣”。二是指学生在朗读时,以读物中“会意”出“乐境”,享受乐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视、投影等,灵活多样地开展朗读教学。通过跟录音朗读,配乐朗读,为课本剧配音,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等策略激活学生乐趣,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及早为学生在读物中找“乐境”。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读而乐,乐而读,越读越乐,其乐无穷。
第三,要读思结合。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的策略,指出“多读作品,多练习语感,必将逐渐能驾驭文字”。学生要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同作者的心灵达到沟通,“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专心思,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才会常读常新,否则会失去读书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