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艺术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4071 浏览:123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良好情感品质、积极情感倾向和高尚情感行为的活动,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也是由中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要使情感教育得到提高,教师首先应努力做到以下一些:

一、以声传情

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皮层把思维成果“物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皮层在受外在条件刺激后,必然会产生对刺激物的评价,因而就产生赞美或批判,肯定或否定,反映出人们喜与怒、乐或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又蕴涵于人的外部语言之中。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否将课文书面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用有声语言正确、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能否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现作者感情以及文中人物情感的重要因素。
为此,朗诵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故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体验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
为此,教师范读时要留意:其一,语调要抑扬抑扬、轻重相合。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欣喜若狂处不妨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要读得铿锵有力,温情脉脉处则“切切如私语”,轻松愉快时读得“恰恰如莺啭”。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两句运用稍微低缓的语调朗读,以渲染出夜深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读“颇不宁静”时要轻中加重,读“忽然”、“另有”时要低中见高,以再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其

二、语速要快慢适宜,错综相间。读到忧伤悲痛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二、以形示情

这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形体变化来形象地“表意传情”。现代社会语言学已进入探讨“身动学”领域,并将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身动学”主要探讨人们如何运用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形体动作的变化,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交流。假如一个人能运用好这种无声的体态、表情和动作,它可以传递难言之言和难传之情。可是,语文教学对其探讨和运用的很少。事实上,教师课堂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证实: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而在传递情感信息时表情的作用更大。因此,教师应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将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达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那么,教师讲课时不妨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兴奋时眉飞色舞、愤怒时咬牙切齿、悲痛时蹙额锁眉、焦急时团团转动。特级教师洪镇涛教《最后一次报告》,讲到“擂桌”处,不仅音量提高,一字一顿,而且还和学生一起擂响桌子,声音、表情、动作一齐到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当时的和怒气。
三、设疑
就作者表达情感方式而言,课文中有些是直抒怀怀,字里行间奔涌着;有些则是蕴藉蕴藉,须仔细玩味,方能领会其间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章作者凸露奔放情感较易把握,也较易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对那些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或表层似乎“无情”的语言往往轻易忽略。而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视野狭窄,领悟能力欠佳,因而他们对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感知、理解上显得肤浅,有时还很片面。因此,教师应采用巧妙设疑的策略,将文中作者采用曲笔、奇笔、反笔叙写的那些含蕴丰富、结构奇特、意趣高远、哲理幽深的内容揭示出来,让学生在解疑中感知、体验、理解。如教《捕蛇者说》不妨如此设疑:既然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为何却“争奔走焉”?这样通过对永州人看似矛盾和反常的行为进行质疑,便不难领悟到课文人物及作者对“苛政猛于虎”这一残酷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懑情感。

四、想象生情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生活中常有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生情呢?是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想象的思维流向有两种:一是以“已知”内容向“未知”方面进行想象。“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描写桃树、杏树、梨树花儿盛开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些句子描写所体现的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句中已有的视觉形象(春天开满枝头的各种花朵)向未知方面(夏天、秋天结成的果实)去进行想象,让学生以一幅春华秋实的丰收图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自然之情。二是以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进行想象。教学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可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七个字引导学生由个人实际生活经验(对杨柳、河岸、晓风、残月的实境感知)向词句营造的虚境方面展开充分的想象,以而感受到这幅画面所体现出的气氛之淒清,风景之清幽,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长。正如叶老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对作品中的语言、结构、逻辑、手法等有一定的熟悉和理解,而且会以感知性情感和理解性思维中强化想象和联想。学生对阅读内容越有情趣,感知力和理解力就会越强,以而减少盲目性和盲以性。成功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不但正确把握所学作品的“成功点”,而且有时还会发现作品的“失误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