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错位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4166 浏览:117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如何有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遵循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真正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探讨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论文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然而,以我们平时接触的一些课件和课堂操纵看,有着明显的不足甚至在很多方面有程度不同的错位现象。
一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思想的错位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协调进展,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然而,有些教师以为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思想现代化也就必在其中了,出现了用现代化手段为落后的教育思想服务的异常现象,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是简单转换,将大量的提问、板书、练习和试卷转化成图片、文本。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草船借箭》,这位老师准备了诸多的课件文本,以一开始的情节结构到周瑜、诸葛亮、鲁肃人物等形象浅析,再到课文的中心,还有新词的解释,非常详尽,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完成了,但这些知识不是学生自己收集感悟到的,很难消化吸收,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这样做,现代化程度越高,危害越大,由于这些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不是着眼于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素质,而是着眼于利用现代化手段更有效地施行应试教育。
二是音像内容与语言内容的错位
声音和图像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的上风所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主要途径就是语言和音像之间的转换,通过必然而有效的转换,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运用,提高语言的素养,帮助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操纵。然而这种转换必须是等质的,否则其结果便会同目的背离。这就要求我们制作课件时,对转换的课件内容和音像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要在语言内容和音像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转换对象。我看到一个《鸟的天堂》的课件,大榕树的茂密和群鸟纷飞场面都以动画出现,但并没有把读者带到和谐的生态美境中,反而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这种音像内容与语言内容的错位,很轻易破坏应有的教学情境和质量,对学生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也会起干扰。
三是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错位
在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前者是目的,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前者是主,后者是次。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可是,不少课件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得并不恰当,有的甚至喧宾夺主,手段成了主体。我们见到不少课件音像听读时间大大超过了语言品读的时间。如有位老师制作的《第一场雪》的课件,内容都是《我爱你塞北的雪》音像画面,造成音像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确实感到动听动听、新鲜有趣,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得到语文方面的练习,记住的是一首歌。以某种作用上来说,课堂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语文课,而成了音像欣赏课。造成这一现象的理由是对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缺少深刻的熟悉和正确的把握。语文课永远是语言实践课,无论使用什么手段也不能转变这个性质,一切练习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同时以语言为,其他必须为之服务,而不能相反。
四是审美价值取向的错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它来自课文语言材料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同时可以展示多媒体本身的审美价值。但教师必须留意,不能把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的审美价值混同于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文学形象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假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简单地以音像手段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实在就是剥夺了他们通过阅读进行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再好的音像手段,也不能代替学生以语言品味中达到的效果。如《迷人的张家界》,播放风光影片对课文内容解读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甚至能把课文内容很直观地展示出来,但课文语言的精美,结构的巧妙,不通过语言的品读,是无法深刻感受的。所以,语文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价值,而不要迷恋于音像所造成的审美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