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持久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4125 浏览:117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们语文教师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固然想方想法让自己的课堂五彩缤纷,但是语文课堂难免出现单调、枯燥乏味的时候。除了一些教师有抑扬抑扬的语调,或有布满磁性魅力的声音,或有丰富多彩的形体语言等先天性的条件之外,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布满,释放出生命的光芒,迸发出聪明的火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呢?

一、体现出“人文精神”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语文学科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家园。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播种,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用饱含真善美的人或事,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修养美好的心灵,塑造理想健全人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注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的感悟,确立“冰魂雪魄,怀瑾握瑜,怀质抱真”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中融入人文精神,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高尚灵魂的主要途径。

二、煽情——点燃学生胸中的真情

情感就是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会在这块土壤上迅速破土发芽。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材则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课堂上,只要教师能煽动学生溢出真情,带着自己的情感走进课文或者作者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情满山,观海意溢海”的“言情怡情”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独特的煽情方式,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对话,与优秀深厚的思想文化交流,培养自己的高贵灵魂;充分挖掘和感受教材的真切情感,并让学生的生命中始终激荡着情感的浪花,培育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故乡、爱青春、爱亲人的博爱情怀,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可以实现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第一主人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确是情意绵长。例如,在教学苏轼《江城子(记梦)》时,我用事先录制的朗诵配上哀婉的背景音乐,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学生入神入境,两位学生用朗诵深情演绎苏轼悲伤的情状,甚至就每一句进行浅析苏轼的心境,凄婉、哀痛,体现出主人公仕途不顺潦倒失意而悲情萦怀的情感,句句血泪。

三、充分体现语文的语文味

在教学中,我们应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人物或作者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品味婉约豪迈、潇洒飘逸、热烈奔放的作品风格,这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性灵,丰富他们的文学化语言;引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学生亲近文学名著,阅读中外经典,拓宽知识面,让生命的出色在阅读思索中得到更多的展现。

四、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只有依靠生活的教育才能产生气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海浪,时时刻刻都冲击着我们的胸怀,不断地带给我们新的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内心的每一次震撼、每一次感动、每一次共鸣,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样语文课就一定会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出发,深入开发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各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完美的人格。如,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底层的人,这样校园内的一些工友、大街上的清洁工、摆摊修鞋修车的师傅们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纷纷关注他们,并和他们交往,以而产生感动、同情、怜悯之情。

五、语文教学要与时代、社会同行

人是社会的人,课也应该是社会的课,所以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教师应捉住时代脉搏,将它们引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闻,可以营造新奇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介入探究学习的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所以,语文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势、关注社会、关心人民,鼓励学生客观辩证地看不足,养成学生独立熟悉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方寸土,成为学生人生出发的港口。信息化时代绝不缺少时势热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让学生以中了解世间万象、众生百态、人情冷暖……这些对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来自时代的精神食粮,将会教会他们去正确地熟悉世界和转变世界。
语文的生命力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来自于课堂和社会,来自于生活和情感,我相信具备上述五点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异彩纷呈、多姿多彩。
(责任编辑韦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