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语文教学“补白处”风景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5141 浏览:17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留白”是文章作者不可点破的韵外之意,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在这“留白”之处,恰恰给了我们无尽的暇思,让我们在其间纵情“补白”。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课文中的背景迷茫处、情感空缺处、理解困惑处、课外延伸处,并在这些地方进行公道诠释,适时穿插,适度灌输,并有效地进行咀嚼字词、涵泳句子和悟段谋篇,就可以使学生得以感悟,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适时的补白,能使课堂“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度的补白,会让课堂“看似平常最奇崛”;适情的补白,终让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适用的补白,终使课堂“能探风雅无穷意”。
每一篇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体现于形式,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补白在其间天生灵动,绽放出色,令学生豁然开朗、欲罢不能,令课堂峰回路转、深入浅出。为这些空缺点的韵外之意、弦外之音补白,可以让课文看似平淡的内容意蕴丰赡,犹显奇崛的形式风清云淡。

一、补白——让内容意蕴丰赡

内容上的背景迷茫处、情感空缺处、理解困惑处和课外延伸处,都可能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其间进行补白就显得尤为重要。

1.补于背景迷茫处——为有源头活水来

《芭蕉花》是郭沫若先生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而写下的一篇回忆散文,全文记述了兄弟俩在母亲病重时偷摘救命芭蕉花给其治病却被母亲狠狠训斥的经过,课文固然叙述平实,但要让刚刚升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浓浓的母子情深却并不是那么轻易。因此,笔者在教学《芭蕉花》时,适时地引入了先容母亲的相关背景资料,在背景音乐声中,笔者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述说道:
“小时候,我们的家里很穷,活着的兄弟姐妹就有八个。所有的家务活都由母亲和婶婶做,而母亲孩子又多,更受了很多的苦。白天忙着做家务,到晚上还得照顾年幼的弟弟。母亲由于这样过于劳累的理由,身体是很不好的,每年到秋天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便睡在床上,饭也不吃,茶也不喝。像这样要经过两个星期,才又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在忧伤绵绵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声中,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了那段逝去的回忆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间隔,让他们在其间感悟感思。被教育者只有在情感得到熏陶的情况下,才能识其道、明其理、感其情、动其衷。
一篇文章是时代的覆信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有些历史悠久,有些来自国外,有些晦涩难懂,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西门豹》都是历史题材的课文,它们只是截取于古典篇章的某个段落,内容缺乏联系,学生缺少了解,这时只有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录像、语言、课件演示等背景资料的适时点拨渲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群情愤悱”,让它们迫不及待地步入课堂之旅。如《早》一课中“东面正中有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学生们朝着行礼的地方。”这句话中的画的含义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生不能明其意,教师也往往无法表其意,但若能将这幅画的背景作用补白出来就迎刃而解了:这幅画上的“古树”取其谐音“古书”,再把“伏”和“鹿”两个字连起来取其谐音“福禄”,就知这幅画是告诫学子们若想取得福禄,就得认真读古书。这样的补白使得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熟悉。这样的背景补白以培养兴趣的“温度”入手,以思维的“广度”出发,以而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2.补于情感空缺处——看似平常最奇崛

文学作品在创作上崇尚蕴藉委婉,早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作者常常有意识地在行文之中留有一些空缺,使之“不著一字,尽得风光”,这就为课文解读打开了一扇“窗”,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对话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进行空缺填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曾经聆听了孙双金老师教学的《赠汪伦》一诗,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这个不足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
(学生经过一阵小组讨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谓异彩纷呈)
生1:可能汪伦出去买酒了,李白怕汪伦伤心,便不辞而别。汪伦回来没有见到李白,估计李白刚走,就赶紧来送行。
师:嗯,有道理,李白善解人意,汪伦送别情真。
生2:也可能已经在汪伦家里告别过了,但汪伦想到李白喜欢饮酒,就又提着酒壶踏歌而来再次送他,要给李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说得也很有道理。一送,再送,看来他们的情意确实是非常深厚。
生3:我们估计是汪伦故意晚来,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不管是什么理由,都说明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
当时不禁为孙老师的设计而喝彩。若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也许这样的细枝末节会让我们粗枝大叶的教学所遮挡,这样的情感空缺就会留下深深的遗憾。但孙老师却不同,他引领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他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散淡的意境中将汪伦踏歌送行的各种理由、各种情形,在情感的空缺处任意翱翔,以而彰显出学生的情感与个性。而最后又恰到好处地聚拢来,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也随之回归——不管出于哪一种情形,都源自李白与汪伦深过桃花潭水的情意。这样的补白悄然开启了学生的情感之门,以而使得课堂“看似平常最奇崛”。

3.补于理解困惑处——拨开云雾见天日

“学贵有疑”。一些文章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深刻熟悉,常常使得学生束手无策,难以领悟和参透,此时,进行适情的补白就能让学生的理解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七颗》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童话作品。一个小姑娘外出找水,水罐在她的手中经历了几次不可思议的变化:由空水罐到满水罐,由木水罐到银水罐,再到金水罐,最后到跳出的水罐……
读后学生禁不住要问: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推动这种变化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神奇的气力?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参考了闫学老师的倡议,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变成了使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万能之神,分解细节,补白不足:如,小姑娘醒来时,你为什么在小姑娘的空水罐里装满了水?小姑娘摔倒时,你为什么使小姑娘的水一点都没洒?你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木头水罐变成了银水罐?又为什么把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为什么使小姑娘的水罐里跳出七颗大大的,还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学生对这些不足的思索并进行讨论以及填充补白中,渐渐地被小姑娘全身上下所透露着的善良所感染,逐渐熟悉到正是小姑娘善良的、如般闪光的心灵才是这股气力的源泉。这种想象的补白,以心灵悟真音,使得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

4.补于课后延伸处——能探风雅无穷意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进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以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在课后的延伸处补白,可以让学生的心灵跳动起来,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笔者在教学《芭蕉花》快要结束时,补白了郭沫若原文中的一段话,使学生对母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而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为深厚的感受。
师:母亲的这份苦心,直到后来作者才慢慢明白,他在十几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时不禁泪流满面。下面的这段话就是作者想起这件事时而写下的。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