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与体验情境强化语文教学感知效应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4153 浏览:1578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积极介入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
关键词:创设情境;强化感知;感受情境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导入情境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以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新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布满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我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以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黄河颂》,诗人更是独具匠心地把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与黄河内在的精神底蕴紧密结合起来了,面对黄河,诗人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困苦危难之际,水深火热之时,是你的一声怒吼,唤起了华夏儿女抗争的不屈信念;是你的磅礴气势,延阻了日寇妄想迅速入侵的铁蹄。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二、创设不足情景

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不足,诱导学生思索,练习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不足留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探究的。
在《窗》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不足,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索:那位近窗的病人为他的同伴描述窗外的美景是真的吗?学生会很快发现:不是真的。然后再请同学思索:以中可以看出那位近窗的病人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热爱生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他的同伴带去欢快,使他有勇气战胜病魔。相反,那位远窗的病人却在那位近窗的病人生命垂危之际纹丝不动?那又是为什么呢?探讨后发现是由于那位远窗的病人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滋生了丑恶的欲念,以暗自不满进展到怨恨,甚至到忘恩负义、见死不救。接着让学生深层思索:文章以“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们通过这一鲜明比较,自然感受到了“窗”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那扇自然界的窗,更是一扇心灵之窗,透过这扇心灵之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妍媸。
创设不足情景,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以此进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而让学生由死水一潭的“听而得之”的呆板局面,变为喷泉翻涌的“思而得之”的主动状态。

三、强化感知,萌发意识

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直观正适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上风,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便于引发学生兴奋,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多媒体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讲解《巍巍中山陵》时,随着课文的进行,电脑屏幕上不断变换着画面:巍峨雄峻的钟山,苍翠的参天大树,绵长的通道,气势雄伟的中山陵,苍劲有力的门匾大字……画面如导游一样,带领我们饱览陵园风光,感受庄重肃穆的气氛,追寻先驱足迹,缅怀先烈精神。这篇说明文虽不乏出色描绘,但课文较长,又有不少客观先容,同学们难免感到枯燥,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的是一幅立体的图画,同学们进入了声情并茂的美境,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先容的是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其中重点先容两岸古老的建筑,引人注目的李度桥,独特的交通工具“公朵拉”,这些构成了水上威尼斯特有的景观,课文已作了出色的描绘,但学生缺少感性的熟悉,用多媒体为媒介,通过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直接感受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对威尼斯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犹如身临其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以往教学中孤立的人工背景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背景,使学生在欢快中学习;它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熟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以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情境的创设还有很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环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实现知识的时空跨越,以情感上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感受情境

新课标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我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过课文中提供的类似情感体验的课文,我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感受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推动教学论文其情感体验的形成。以教学《羚羊木雕》和《土地的誓言》为例,针对《羚》的情节和内容特点,我侧重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提醒学生留意观看,并在演完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编这样演,让学生在编演和欣赏和讨论中感受作者的真情、课文的真意。而在教学《土》的时候,考虑到现在城市里的中学生没有过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我在浓墨重彩地先容完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就调动了记忆的所有内存,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围绕课文主题,或正或反、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娓娓道来,学生在静静地聆听过程中思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我所预设的情境,逐步感受了作者的真情。最后,这样两堂课上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进行语文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苦学为乐学,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情、意、智的内在潜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更生动、更具魅力,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