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情境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方式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5010 浏览:602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境教学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情感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借助图画,导入直观之境

语文与图画关系密切。古代文人在画中往往题写诗句,诗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既然如此,语文教学也可以充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分利用图画的形象性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激起学生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授《游褒禅山记》第一段时,笔者发现学生理不清文中描述的方向位置,被零散的“东五里”“华山之阳”等文言词汇搅得一头雾水,失去了阅读的兴致。于是,笔者便设计了一个“我来当导游”的绘画,复述图景的活动。先是由学生依据王安石所写的内容,将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地演示褒禅山,然后由一位学生担任导游,将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复述,继而带领大家步入“游褒禅山”的情境。

二、播放音乐,导入想象之境

自古以来,语文与音乐就是相伴而生的。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能把读者带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在教《琵琶行》时,笔者播放了《临安遗恨——中国琵琶协奏曲》中的《琵琶行》这支曲子,曲中委婉连绵的旋律配以琵琶连珠般的轮指,深刻地表现了感情悱恻,忧患沧桑的琵琶女的形象。乐曲将学生带入到激扬幽抑如泣如诉的意境中,感受琵琶女悲伤幽怨、身心痛创的内心情怀。接着,要求学生依据曲声的节奏旋律对“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段描述琵琶声的诗句进行创意朗读。一位学生担任朗诵指挥,根据此段描述的音乐的轻重缓急来打节拍,带领学生深情吟咏、朗诵。如“低眉信手续续弹”,应将节拍打得舒缓。“大弦嘈嘈如急雨”就需要将节拍打得有力而快速,而“小弦切切如私语”则需要打得轻盈而缓慢。有了相应的吟诵指导之后,学生便开始兴高采烈地聚拢揣摩起文章的意境、情感来,朗读直至背诵。如此借助音乐这一表现形式,渲染诗歌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还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巧妙地进行了“语感操练”。
课下,有的学生还自发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其它有创意的背诵。有的将其写成了一个《美丽的邂逅》的剧本;有的对文章的七字句感兴趣,但囿于对音乐的编曲能力有限,别扭地为文章套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曲调;也有的在练笔当中以散文化的优美的语言再现了《琵琶行》的内容、意境。

三、运用游戏,导入推理之境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担任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学环节中的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可以互为游戏的伙伴,游戏的主体。易懂、好操作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快乐且全身心地投入,寓学于乐,事半功倍。
在讲《祝福》的第二课时,笔者将学生带到了校心理活动室,活动室是圆形结构,宽敞明亮。学生分成“祥林嫂”“四婶”“四叔”“我”“柳妈”“旁人”六个大组,然后让其围成大圆圈,席地而坐,组织他们玩起了时行的“杀人”游戏。笔者担任游戏中的“法官”,宣布死者姓名和特点,随后组织大家猜测“是谁杀死了祥林嫂”。为了保证学生能有话可说,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讨论5分钟。之后,先由祥林嫂的“临终遗言”,猜测谁谋害了她;其次由每组嫌疑犯为自己辩解,并再次推测。辩解和推测必须有缘由,且缘由必须先源于课文,再源于所查找的相关准确的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个性、创意的观点。最后由“法官”即老师宣布答案,也就是联系文本背景总结“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及祥林嫂的死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青年们(15 ~17岁)喜欢利用任何事实和现象来揭示隐藏在人的思想中的最意想不到的因果联系。”此话揭示了青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潜能的开发与游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刺激、新奇、有成就感的游戏中,学生会更主动更愉悦地透彻理解教材、积极探索文本。《祝福》一课结束后,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不减,有的甚至还提前对鲁迅的《药》、《阿Q正传》、《肥皂》等小说做了进一步的阅读与探讨。

四、联系生活,导入问题之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乐观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在讲解时评单元时,恰逢高一学生文理分科。于是,笔者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了一堂时评活动课,让学生展开思辨冲突,从而理解时评的阅读和写作。在粤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点击链接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名为“高二是否需要文理分科”的大讨论。因为论题来于生活,故学生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唇舌战之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并提高了他们乐于表达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堂课直到下课铃响,学生的兴致依旧高涨,不愿下课;有的学生甚至在读书笔记中还反复回味着这堂精彩的辩论课,对时评的写作满怀信心。
在讲授《鸿门宴》,分析项羽、刘邦、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时,笔者利用了当下学生之中最流行的“穿越”来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如果回到2000多年前,你作为一个小兵,你会跟随哪位大将呢?”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各抒己见。当学生对人物有了较全面深刻的分析后,笔者顺势再引导“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时光流转到今,你是总裁,你会选拔哪些人作为你的下属,分别给予他什么职位,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极厚的讨论兴趣,开始七嘴八舌咀嚼人物的个性及与其命运的关系,踊跃发表观点。有同学谈道“我会任命张良为总经理,统筹公司业务,负责调配业务层人员,理由是他处事老练,足智多谋,善于任用贤才和剖析事件之厉害”。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这种穿越古今的问题也将历史与现实链接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借鉴历史观照现实的功用。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用语文”的实用性一特点。
情境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地继续学习和健康地终身发展的目标。但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有较为深刻的体悟:
(一)在为课堂创设情境之时,需避免情境教学中带来的人工雕凿之痕及“做秀”之嫌。情境的创设需有三“以”,以教材为蓝本,不能脱离教材,不能忽视语文课堂中的语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情境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情境易感染学生,但更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分析。
(二)情境的多样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考,没有一颗善感而敏锐的心灵,没有纯粹而高尚的情感,就难以树立起一种情感高度,来感动学生。别扭的创设情境还会使课堂的有效性下降,会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