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21764 浏览:962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讨,切磋学问,敢于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方式”),以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讨,切磋学问,敢于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改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及做法:

一、预习导入,开拓思路

鉴于学生很多没有自学的习惯,我天天精心设计“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其要求去预习课文。预习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①读通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②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③品读课文:捉住重点语句,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如《热爱生命》的预习指导是这样设计的:①通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②作者是怎样看待生命的?③找出自己暂时不理解的句子。④你对“享受生活”怎么理解?⑤认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公道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同等方面有着着差别,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教学论文,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介入、积极探讨,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革新教学论文者。
2.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不足,假如教师不留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索的时间,使他们介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有着的不足。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不足,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留意引导他们合作,多鼓励,少批评,以便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在教学中,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索、合作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只有保证合作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会产生求知,把学习当作乐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足,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不足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留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者。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最为明显):老师提出一个不足,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地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想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实在这些现象的有着,我以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联系,说对说错没联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同等的体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别,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机器性的记忆。因此,我们要留意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氛围,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5.创设不足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不足。创设不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不足比解决不足更重要。爱提不足的人,往往是积极思索、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留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不足、提出不足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不足、探讨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不足而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进行探究性提问应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问要层层递进,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教师的提问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着解开疑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塞、中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熟悉的误区。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思索题是: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风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策略?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远景如何?随着一连串有逻辑联系的提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提问要有开放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以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提问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局限,不刻意追求唯一的结论,要减少限制性因素,启发学生以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上思索不足。如:在浅析《热爱生命》这篇短文时,我问学生“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你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谈谈你如何‘享受生活’”等,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到理性的熟悉。
6.使不足具有探究性,为他们创设探究不足的氛围。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对不足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以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正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不足巧妙、新奇、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地专心思索,面对各种不足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为他们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不足,使他们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以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不足的本质。如:还是《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我们通过熟悉沙漠,了解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决心长大为治理沙漠作出贡献,应该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一次交流、自励的语文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A.分小组对有关沙漠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家里的图书、图书馆或上网进行查阅。B.在沙尘暴到来的日子进行实地观察,写出观察日记。C.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对沙漠的了解。D.同学们做一次想象作文,幻想一下,假如我们积极地治理沙漠,将是什么样子?假如任其进展下去,又将是什么后果?这样的活动和探究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熟悉,有自己的判定,有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又如:我们在学完《春》以后,结合小组为他们提供活动范围,A.关于春节民俗的探讨。B.天津地区春季沙尘暴的探讨。C.春的文化丰富内涵。鼓励他们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及身边的书刊,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对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探究。这样在他们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展示、发挥和革新教学论文。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运用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