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之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1033 浏览:1446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上风,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既能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学生对本地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本土文化 语文教学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2-0039-02

一、论题含义的界定

(一)什么是文化

关于“文化”的概念,据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约有一百多种。被称之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将文化解释为社会进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文字文化家王宁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文化如是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展同创造并赖以存活的物质与精神有着的总和,是以人和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的、注重不同民族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系统的人文精神。《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讨所词典编辑室编)对“文化”作出了三个解释: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这里,我们选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种解释,以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什么是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就是指我们出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地方的地域特点以及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本土文化是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聪明和汗水的结晶,是这个地方人们有着的理由和方式,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和灵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本土文化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应该是每一个地方人的义务和责任。
本土文化是指本土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展过程中创造并赖以存活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策略等,也包括有着于本土人们心中的心态、心理、观念、思想,还包括本土人创作的文学、艺术等,也包括其他地方人以本土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以及广泛流传于本土人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联语、笑话……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本土人们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指其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三)“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的含义

“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论题。首先,必须把握中学语文教育的特质。中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应该以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质出发来综合考虑教学诸要素,使其符合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其次,语文教育应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进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层面来进行语文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新教学论文。因此,该论题的内涵可表述为: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吸取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策略,并不断革新教学论文,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本土文化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资源,适时渗透,建立起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本土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开辟语文教改的新天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格、个性等得到培养和进展。

二、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本土文化是本民族历史进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本土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有将地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理念,要有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具体举措并能为此而付诸行动。但现在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无视社会生活,学生被锁在课堂,封在校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结果缺少生活的体验,缺乏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进展,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有效性的频频慨叹。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教学,既是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需要,也是社会进展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子们,面对熟悉的家乡,也许并未能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注重本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故乡的亲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四周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历史和艺术、热爱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而也热爱承载知识的语言和文字。
(三)每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有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的有独具特点的本土语言;有的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的有品种繁多的地方特产;有的有异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家乡历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层出不穷的哲人英贤,出色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历史,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四)古今中外,各个地区对于地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都十分重视,并把它作为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的题材。比如各地市编写的初中历史、地理等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广为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选编自己的地方教材呢?

三、将本土文化灵活融入语文教学中

本论题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探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该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以学生特点出发,确定探讨的价值取向。
(一)挖掘本土文化,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在传授学生知识、策略、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课文的浅析和对“本土文化”的浅析联,系起来,将本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编辑“本土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材料,开设本土文化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以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开展“文化之旅”,探寻本土文化的底蕴,继续和弘扬本土文化。比如可以立足地方,有选择地考察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优美自然景观和文化名人故居及有关名人的名胜古迹。也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让同学走出校门,亲身感悟体验传统文化的灿烂悠久。
(四)以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活动推动教学论文课题探讨的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设计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要求,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实施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学生生参加“地方文化”采风活动,确定各种探讨课题,组织学生参加以家乡为题材的作文大赛、文化手抄报,剪贴报评选等。
(五)其它方式,比如以校报和文学社为阵地,拓展课题探讨。比如开展地方文化的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等。
“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融入本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中,渗透进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添加丰富的本土文化的课程,将极大地解决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中的内容枯燥、思想空洞的不足。随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地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有新的进展思路,只一味夸大语文的人文性或工具性都是分歧适的,只有结合工具与人文两方面特性,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让语文真正走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才会越来越完善,而语文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也才会越来越清楚。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宁冲国文化概述[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