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3705 浏览:1078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是学生收获知识、塑造人格、人生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阶段,毫无疑问,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所有课程中,语文课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和健康人格形成方面担当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教育功能。语文课是教学,同时也是教育;是传授知识,也是启迪人生;是教育人,也是塑造人。高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着眼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周易》“责卦象辞”中就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二字主要意指“伦常道德教化”,具有极为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隐喻“精神文明”。“人文精神”则是个舶来词,由“humanity”衍生来“humani”,为“人文精神”的英译,通常也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性主义。在西方,其主要思想体现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在我国,特别在近十几年以来“人文精神”一直是个探讨和探讨得很多的不足,对其内涵,学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典型的一种看法是: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素养,是指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存活、生活、进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标准,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即:1.理性,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是一种广义的科学精神;2.人性,即对人的熟悉、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其熟悉的主体是人,熟悉的客体是人和人类社会,体现为一种广义的人性主义精神;3.超越性,即对人生的存活作用、幸福、信仰,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不足的垂询和反思,是一种广义的宗教精神。

二、人文精神构建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高中教学无形的以高考为中心,重视考试成绩的提高,忽略人的全面进展,教学中侧重知识的灌输和接受,忽略育人和塑造人的责任。由以上所论及,人文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善、求美、求自由的精神,是文化进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一个人,假如缺乏对科学和真理的探求热情,不可能会取得很大的科学成就,人生就很难会有建树;假如缺乏对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不可能会有高尚的人生情趣和博爱精神,就注定只会是一个庸俗的人。总体而言,一个人假如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会丧失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个社会,假如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这个社会就会因失去追求自由、友爱互助等人类的文化基础而迷失方向。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存活意蕴,而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
培养人文精神也是我们“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回归了人本思想,是科学进展观的核心。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夸大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乡党》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归,问“伤人乎?”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进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联系;其次要熟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重科学,促进展,在进展中形成并巩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最后是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进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可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理性”“人性”和“超越性”的内涵是非常吻合的。培育人文精神适应了社会的进展潮流,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化陶冶、思想熏陶、情感培养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让学生在对祖国的秀丽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孕育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崇尚气节、刚正不阿的宝贵品质;“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作品中人物伟大的精神气力和人格气力,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
语文还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课程。文学作品总是蕴含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功能。如陆游的《钗头凤》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体现了作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品质,人间自有真情在,钦佩之余,学生们也涵泳了古人对待情感的态度。又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对爱情真谛的独特感悟,又何尝不有利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爱观。“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语文课中也蕴含着大量的美育素材,如《我的空中楼阁》描述了山中小屋和谐如画的自然美,《边城》体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美,《孔雀东南飞》铸造了千古传颂的爱情美,等等。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语文教材收录的大多是名家精品,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华。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增进他们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了解,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高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寓人文精神培育于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人文精神培育贯彻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要着眼以下几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呼唤新的理念来为它增加活力,也需要新的策略来推进它的进展。首先,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策略,都应以学生实际出发,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即使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教师要对学生布满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整体的精神主体来对待,以内心接纳他、感染他、教化他,培养他知、情、意各方面的能力,以而使个体向着“完整的人”方向进展。
2.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孔了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以,其身不正,虽令不以”,高中语文教师不光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倘若语文老师沉浮于物欲的洪流中,拿什么来给学生真诚的关爱?语文教师自己丧失了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假丑恶的切齿痛恨,又能期望给学生一个怎样的人文关怀和心灵世界?
3.重视语言实践。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语言有所感悟,以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味语文中的“人文性”;要注重阅读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文体特点,布置一些有利于人格培养的题目;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语言、锤炼人格。
4.构建布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育只有自觉地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布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力的回击,为人的全面进展开辟道路。首先要建立同等的师生联系,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可通过多与学生同等对话交流和相处、引入出色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上饱含情感的阅读、适时的启发性提问等多种方式营造。其次要善于发掘课文的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旁征博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如教学《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奇耻大辱眼前,坚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坚持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和司马迁的遭遇相比,同学们生活中碰到的挫折算得了什么?以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教育。最后要避免课堂教学长期方式化,不断革新教学论文教学策略。应该把引起学生学习的留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首位,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的教学策略,创造声视俱佳、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是学生个性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要融入人文精神的构建,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需要,也是以人文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徐海祥,石冬明.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李国忠.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林晗.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一些思索[J].语文教学探讨,2005,(9).
(付清莲南昌大学附属中学33004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