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13588 浏览:574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化,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效和无效不足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应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认真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有效对话、恰当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设计媒体

一、不足的提出

当前,新一轮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正在不断深化,很多教师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但毋庸讳言,有些教师只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例如:有的语文课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却缺乏引导,气氛看似热闹活跃,实际收效甚微;有的语文课教师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代替讲解,学生忙于走马观花,根本无暇深入思索。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片面地求新求异,最后只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把握课堂实质,以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这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上述现象的出现,其主要理由还是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所谓科学性,就是搞清楚语文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为此,笔者以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出发,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实施对策

1.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介入程度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师生的联系以及课堂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笔者就有亲身的感受:在上《马说》一文前,笔者反馈讲评了头一天《五柳先生传》的作业。显然,作业令我很是不满,于是,不仅在表情上流露出来,且语气严厉的点名批评了几个不认真的学生。课堂气氛一下子紧张严肃起来。接下来就成了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谁也不敢回答,只是一味地听、记。学生越是不说,我越是着急,心理越觉得这些学生笨。作业快速讲评完后,我一边让学生翻开书本准备上新课,一边问:“谁能告诉我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我本想用这个不足引出韩愈以而导入课文——这样一个不足平时学生张口就能回答。没想到全班一片沉默。我进一步逼问也没有用。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表情、语气、态度都有些不对,分明在告诉学生,答错了要挨批的!于是我及时作了调整,并直接点名学生回答。当这个学生怯生生而流畅地说完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时,我微笑着大声说:“很好嘛!给个掌声!”学生见我放松了心情,由阴转晴了,也渐渐胆大起来,后面的教学随之轻松完成。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引起了我的重视和思索。后来,每次进教室前我都试着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学生。课堂上或用学生关心的热门不足,或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歌曲导入新课,想尽策略,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不足中心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解答疑问,让学生在期盼中等待,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高效介入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也让笔者明白,只有积极创设宽松和谐、开放、互相尊重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学习、介入才能有效。
2.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往往遵循教师的思路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楚,语文课的呈现也就清楚,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清楚,以而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预设教学案例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然后确定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笔者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特点,明确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捉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策略,同时又针对本文的难点设计了以下不足:(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舞蹈,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作者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2)这些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和用意,以而理解文章的主题。笔者根据这一想法进行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思路清楚,避免了随意性,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不可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因素都考虑到的,所以应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天生的联系,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与策略。特别是在提问时,如发现预设的不足太难,教师就应具体情况具体浅析,适当调整学习的“坡度”,并加以引导。另外,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首先要积极鼓励学生,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适时引导,巧妙追问,释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3.开展教学有效对话。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倡导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但只有高效优质的对话,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有效对话。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对策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1)巧设台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由于初中生受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有时与文本之间会产生较大的间隔感,以而难以走进文本,以致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甚至误读文本。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走进文本巧设台阶,作适当的铺垫,引领他们开展有效的对话。如教学《荒岛余生》一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历尽磨难的人生阅历,所以对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28年苦难生涯难以产生深切的感受,与文本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鉴于此,笔者就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设想在极度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自我感受。例如:在炎热的夏夜,忽然停电、断水,又恰逢父母出差在外,只有你一人守在家中,而且连电话、手机也出了故障,无法与外界联系沟通。你在这样的境况下会产生什么想法?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就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以而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2)链接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对话。为了引导学生既立足于文本又能超越文本,开展横向比较的拓展性对话,笔者精心选择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然后加以巧妙的链接,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使之更有效地解读文本。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在解读《散步》一文时能有效地开展拓展性对话,笔者就链接了以下材料:一是与《散步》同一主题而写法不同的《三代》,二是与《散步》同一题材而写法不同的《金黄的大斗笠》。然后,笔者又对他们确定了类比点:《三代》与《散步》比内容上的相同点,这是主题上的求同;《金黄的大斗笠》与《散步》比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这是写法上的求异。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捉住要点进行比较浅析,在对话交流中既能紧扣文本进行由点及面的集中思维,又能跳出文本进行由面到点的发散性思维,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练习于一体。这样的对话才能确保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收到无穷的长远效应。
4.运用各种媒体手段。
实施有效性教学当然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并不是说完全排斥传统媒体手段的运用(如板书、实物呈现、播放录音等)。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假如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较低的那种媒体。”笔者以中得到启迪,在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选择和使用媒体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低成本高效能”原则,二是“适合性”原则,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各种不同的媒体手段。例如:对那种以理解字词句含义为主的文言文,可运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对那种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可用录音机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对有些先容建筑物方位、结构特点的说明文,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和实景拍摄的科教片,引导学生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审美感受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而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对话活动,并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内在含义,进而达到感性熟悉与理性熟悉相整合的阅读品位。
笔者在实施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固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也有着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例如:如何辩证地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联系?如何有效地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操纵流程?这些不足都有待于今后深入探讨,并努力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同时,笔者也恳切地希望教育主管部分和教研职员转变“一刀切”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奇特,而应坚持以实际出发的原则,去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园地才会出现“百花齐放,满园皆春”的繁荣景象。
(浙江绍兴市建功中学;312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