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高效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6630 浏览:209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何使语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最终实现“轻负担、高效率、低耗时、高效益”的高效课堂目的,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乐”教

教师被人们赋予了 “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最光辉的职业”等称号,教师要抛开这些“称号”客观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这一份事业,将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自然会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课堂,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乐”教,上课才能饱满,学生听课自然有趣有乐,师生才能全情投入,才能引导出高质量的课堂。

二、教师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

首先要对文本深入研读。一篇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斟酌筛选,必有它的独特价值。因此,在课前,教师需要“钻进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吃透文本内容,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安排好课时。完成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后,教师还需要“钻出来”,即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整理文本及文本所透露的信息,站在学生的角度重读文本,设计学习思路与问题。
其次对文本隐含信息要做好必要的补充。很多课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想要更好的理解文意,必须弄清楚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文中有特殊意义的词句。比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就需要补充“受降城”的资料,唐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就有了“受降城”之名,唐代张仁愿所筑的东、西、中三座受降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的北面,而后来因为宋朝沿袭唐时的称呼,把灵州呼作受降城。所以诗中的受降城指灵州,在今临夏的灵武。这样的补充就使学生对诗句中的“回乐峰”、 “受降城”有了深刻的理解,便于对学生结合历史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义,在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受降城”本身就表达出唐贞观年代唐朝的强盛使突厥等少数民族归顺朝廷,逐步实现了民族统一;而诗中的“受降城”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从而理解“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戍边将士闻笛引起的思乡之情。在课前,教师需要积极查阅各类资料,利用网络等便捷的搜索方法,搜集、储备大量的文本外信息,做好课堂的准备。
再其次设计对文本学习所需的引导问题,是课堂中教与学衔接起来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问在恰当的时机,才能提高效率。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时,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子的理解时,提问: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戍边士兵怆然泪下:(一)如果他是已婚战士,他对妻子说什么?如果他有老母亲,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有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同学们代替戍边战士说出对妻子、母亲和孩子的话。(二)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常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远方,会怎样思念他?年迈的母亲坐到油灯下,又怎样惦记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对爸爸说?请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出不同角色人物对远方亲人思念的心情及想说的话。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达到了理解诗意要体味重要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和意境,这样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后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比费时费力给学生交代时代背景,一字一句分析诗句意思要简洁多了,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积极性

第一、跳出课文讲课文。跳出课文讲课文,就是教师对自己准备好的文本隐含信息的讲解。如何将这些文中没有明显交代的信息巧妙的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的智慧。在学习《论语》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我就没有按照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翻译,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讲舜耕田、傅说为人筑墙、胶隔贩卖鱼盐、管仲被囚、孙叔敖隐居海滨、百里奚被赎的故事。学生对六个历史人物都很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感兴趣,我话锋一转顺势讲了“生于忧患”的意义,学生就明白了文中引用六人的故事意在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题,教育学生懂得遇到挫折要坚强,才能使自己的心志更坚毅的道理。
第二、设计少而精的练习、拓展和课外同类阅读文章。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任务,同时,教师必须妥善处理学生课堂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做到查漏补缺。除听教师的讲,思考后学生自己的说,课堂当中还需要及时的拓展和练习,教师将自己课前精心准备的材料和练习交给学生思考、处理,之后共同探讨,以实现复习巩固和检查的目的。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详细的阅读材料,督促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和积累,这样,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就不再是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