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7830 浏览:321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审美对每一个人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语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操的陶冶。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系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进展的潜能,以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以汉字的审美教学入手,培养品文审美情趣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画面,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汉字结构具有和谐的对称美,如“以”,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以”,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给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同时,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具有丰富性和稳定性,这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有的灵活之中显得稳重,有的对称之中体现和谐。汉字还具有形象意境之美,如大家熟悉的“龙”字,中国很注重崇拜龙图腾,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意境深远,学生可以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古代的先民们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且意蕴深邃的文化。正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才产生了众多书法家,以而也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汉字的审美教育入手,要求学生写字时写好笔画,搭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字就端正、美观了。

二、以文学的角度提升感性审美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人就是在充分地介入审美活动。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充分地提供这种机会。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因此在课堂上除了例行的讲解知识点以外,千万不能让这么难得的审美练习机会溜走。文学课文在教学中一定采取细读法,以文本的阅读中去增强感性的审美意识。体验优美诗歌、散文营造的意境,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美感,例如纤弱优美的林黛玉,阳刚霸气的项羽等等。在细读文章的过程中,留意重点的提示和参考资料、课外补充材料的结合,使学生的感性审美能力得到提升。除了文字的阅读之外,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着重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体验。阅读后的读后感写作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的重要策略,以中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还能看出学生的体悟的结果,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种反复练习,终极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创设审美氛围,激发审美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使教学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等图片,伴以柔柔的欧洲田园风情曲子。其次,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漂亮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温文尔雅的教态,幽默机智的语言,本身就蕴涵着的美,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四、创造推动教学论文思想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离不开作品本身,又和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联系。要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就要以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来充实审美客体,使审美主体的熟悉升华,创造出新的意境。在审美教育中,对学生作一些适当补充先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启迪聪明、开拓视野、触类旁通和提高审美能力。如讲《荷花淀》时,可以比较具体地先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放弃冀中平原,仓皇南逃,农民面对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家园和妻子儿女都没有保障,他们要求武装抗日、保家卫国。水生和水生嫂就是这一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普通农民,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斗,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创造出辉煌业绩。以水生、水生嫂的质朴高尚而联想到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优秀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就是审美教育中的创造。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熟悉升华了。对此,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五、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专心灵去创造美

理解是审美的因素,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具有规范和导向的功能。要指导学生通过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即“领悟”去获取作品中蕴涵的意蕴、理趣,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如李白的《将进酒》,我们除了要理解它隐含的豁达之美和豪放之美外,也要明了它另外一些含义。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甚远,强化了整首诗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心中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综观全诗,围绕一“酒”字,借题发挥,感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悲观—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惆怅。如此,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潜藏在酒话底下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流翻滚,不可阻遏。
实践证实,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行语文教师队伍中普遍有着审美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务之急必须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增强他们的审美教育意识,以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以而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进展。
参考文献:
[1]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2]李昌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吉林教育,2009(05).
[3]李天程.美在生命——论沈以文的美学思想[J].东岳论丛,2002(01).
[4]薛富兴.生命美学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5]贾敏.谈语文教学的美感魅力[J].继续教育探讨,2000(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