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22871 浏览:1054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要遵循美育的特殊规律,立足课堂,同时还要广开渠道,适时的有计划的进行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鉴赏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重视渗透美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与地位,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美育资源,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
[1]的目的。

一、以情激趣,熟悉自然美、语言美和情志美

美育可以称为美感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并不高深,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不是圣像头顶的神光,也不是隐晦的语言迷宫,而是清晨晓雾中的一缕荷香,可以亲近;是生活点滴折射出的色彩;是心灵愉悦的向往与憧憬。由于美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匆匆一瞥中捉住审美快感,而进入审美的深刻体验、发现美的深度震撼、创造美的永恒冲动。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课本,巧妙地打开这扇窗,让学生能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启迪纯真的心灵,拭亮好奇的双眼、张开灵敏的双耳、调动灵巧的双手,在发现、感受、欣赏身边那些被外在形象所遮蔽的大美中,找回审美发现的乐趣,激发审美创造热情,提升审美境界,提升审美能力,享受发现美、创造美的欢快。
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设计精当的导语,则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审美状态。如学习《春》时,我就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领略到初春的欣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带我们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腻。春天,给我们带来绿色;春天给我们带来生机;春天,给我们带来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去体验一下春的美妙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欣赏美丽春天”的审美状态之中,使他们初步熟悉到了这就是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语言入手,反复阅读课文,使学生去熟悉美、感受美。如我们欣赏《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覆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壮美的景色,去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再通过精讲美文,领悟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寓情山水、派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二、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想象是审美的动力。想象力可以改造感知所得的表象、重构成新的意象——真正属于自己的审美对象,再通过审美关照而获得审美感受。如《老山界》一文,黑夜行军的情景固然已经无法再次亲历,但是其中的描写,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等细节渲染,完全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创造,加工成我们自己的审美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因此,黑格尔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诗歌欣赏更具有典型性。诗歌语言精练,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作用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2]”以《天净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