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资源丰富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5502 浏览:194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个人都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总是对家乡的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假如留意挖掘乡土资源,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倍感课堂亲切,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原本枯燥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重现,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同时,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重要途经之一。

一、留意农村自然资源

1.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语文知识
陶行知夸大,学校不应被围墙围起来,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专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就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吸引着人们去阅读、去享受。不是大自然缺少美,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植物姿态和瞬间的心灵感受。
我们学校门前是一片田野,春天麦苗绿油油,秋天果实黄澄澄,煞是好看;不远处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夏天郁郁葱葱,秋天落叶飘舞,冬天白雪覆盖,不同的季节呈现不一样的美景,甚是让人沉醉;小溪流过田间,阡陌纵横。这些丰富而优美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布满乡土气味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
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我带领学生来到田间,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诗句的优美。有些学生采野花,在一起探讨花的名称;有些学生捕捉昆虫,观察昆虫的结构,探讨它们的生活习性,争论不休,那认真劲和浓郁的情趣,不是在干巴巴的文字学习中能见到的;有几个女生边追蝴蝶边吟诵课文中的诗句……
2.让学生在种养中学习语文知识
陶行知先生夸大,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农村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教材中有不少用拟人手法描写动植物习性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先让学生去野外仔细认真观察,并有意识地在班上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师生一起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并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积极探讨自然界的奥秘。
语文教师要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庄稼的种植、培育过程。教学《小壁虎找尾巴》一文后,我布置了学生的家庭作业:晚上在灯下观察小壁虎。对照课本描写小壁虎样子的文字,看看还有没有独特发现;观察小壁虎是如何吃虫子的;观察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会怎么样。经过几天的观察,每个学生都写出一篇观察日记,内容丰富多彩。他们经过这次观察后,惊喜地发现小壁虎身上还有那么多的学问,以而丰富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此外,我留意结合农村的特点,每到春耕、秋收之时,就让学生到田间观察大人们是怎样耕地、播种的,怎样收获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的。每到假期,我还让学生随父母到田间干活,亲身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在语文课堂上汇报劳动情况时,学生们争相发言……只有让学生们亲身去劳动,他们才能理解收获的不易,并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用好农村人文资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的社会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长辈的辛勤劳作、环境的进展变化、先进的人物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认真探讨,让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汲取营养,学会语文。
学习《挑山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的真正含义,我就让挑过担子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挑担子时的感受,让没挑过担子的学生回家自己试一试。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就能亲身感悟到挑山工登山动作的巧妙和生活的艰辛。

三、挖掘农村习俗资源

黄河故道,昔日的风采犹存。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依然荡人情怀;布满乡情的俗语依然在人们口中传承;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它们同样可以成为我们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1.在“方言文字”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气味
我县属于北方方言区。由于长期的语言习惯,人们对“eng”“ong”和“ing”轻易混淆,以致学生读书时总是不能正确拼读这几个音。我就与学生一起收集有关材料,把所有这些发音的字整理出来,在阅读课文时加以留意。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将我们的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浅析,整理汇编成册。
2.在“民间掌故”中感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民间掌故”是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在农村,仍以古老的方式流传着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挖掘和探究。学生们有的查阅《乡土志》,有的采访村上老人,有的浏览网页,搜集到了很多的资料,如“楚汉之争”“鸿门宴”等。学生在此基础上,编辑了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民间小故事》。
3.在“乡情民俗”中感悟乡土乡情的淳朴
风俗人情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深厚的底蕴。特别在农村,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我就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去寻找“乡情民俗”。于是学生们个个成了有心人,“婚丧嫁娶”“仲春二的习俗是什么”“端午为何包粽子”……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而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习作——《赶庙会》《提花灯》《包粽子》《包饺子》……则充分展示了他们课外学习的成果,丰富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
4.在“农谚歌谣”中体悟劳动人民的聪明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农谚知识,我就让学生们课后再搜集一些农谚。学生们分成小组到村子里积极展开搜集,还真是收获不小。一周后,我在班级内召开了“农谚交流会”,学生们交流的农谚真是异彩纷呈:
生活类:
吃的油盐米,讲的情和理。
吃要看来方,穿要看家当。
气象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燕子高飞报天晴,燕子低飞报天雨。
农耕类:
春雨贵如油,伏水贵如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农谚是生长在土地上的绚丽的花朵,是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的农谚不仅揭示作物生长的规律,还概括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记得一位作家就曾深情地讲道:“农谚是引导我走向文学创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农村的歌谣也是琅琅上口、布满韵味的。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我就让学生事先到村上去收集歌谣,在课堂上举行“对歌会”。学生搜集歌谣得到的不仅是乡土文化的熏陶,还有人格的积淀与陶冶,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学会到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水,开阔视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与其说让学生走向生活,搜集农谚歌谣,不如说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欢快学习语文的窗户,让学生深切地领略到了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5.在“特产方物”中品味乡土乡情的清香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在这些特产里蕴藏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味,飘散着浓浓的故土清香。我县的特产方物有沛县狗肉、崔寨冬桃、李寨白酥梨、沛公家酒、沛县冷面等。教学《家乡特产》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请教或查阅资料,选一种家乡特产先容给外地小朋友。学生们的兴趣可高了,写出的文章真是有模有样。
崔峦同志曾说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轻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让学生走向生活,巧用乡土资源,将极大丰富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把学生以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翱翔。我们农村小学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要充分地公道利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乡土资源,并将其内化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就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而打造一个轻松和谐、同等、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