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21221 浏览:945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成才的重要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留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探讨探讨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为“成功的教学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间隔,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假如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留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体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体现,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留意建立同等、、合作的师生联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体现出对教师布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轻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以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进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富有教育作用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的《沁园春·雪》作者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影响了很多同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体察鲁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
2、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轻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熟悉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就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典范文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只有正确熟悉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其次,科学引导,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3、发掘真善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性情。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进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父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以及孩子的进展进行的剖析,只有让学生了解真正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才能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学习《天上的市井》时,引导学生以诗中,感受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追求,去鉴赏诗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我们交友应该鉴戒和学习的地方。
4、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也教导了同学们怎样去做人。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已经能了解丑小鸭在历经磨难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勇敢地面对生活,不怕艰难顽强地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碰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捉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三、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以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求人不如求己》(选自《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健康心态》)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选读《一把温情的钥匙》(《聪明背囊》),对学生进行真情与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还有很多文章如《读者》《时文选读》中很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熟悉转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策略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聪明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气力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由于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以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分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四、通过指导写作,为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不足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不足。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策略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男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有着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深入了解他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他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身心的健康进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自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联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不足。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策略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讨革新教学论文。但在教学中,要留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定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熟悉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进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3-10-20
[2]学校教育心理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3]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