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情感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7607 浏览:309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真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重视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口,其问皆出于吾心”境地,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就,就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动之以情”,以情吸引住学生,以情带人进入教材,使学生流连忘返,受到直接的感染。也只有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中,才能陶冶出孩子们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注入了情感,学生就有了灵性,有了兴趣,有了动力。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应该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主要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中的情感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前良好的情感导入,有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妙处。情感导入课文,可以创设一种情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很多有成就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情感导入。魏书生教学《论语六则》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简洁而布满情感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笔者在一些课文中做过尝试,如《枣核》全文不足千字,但乡情浓浓、乡音切切,读来感人至深。教学中我有感情的背诵一首小诗《乡思》,再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诵李白的《静夜思》,当学生受到思乡之情的冲击时,再进行新课,这一节课就很成功。

(二)朗读教学中的情感

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著名诗人艾青也说:“好诗是笑出来的,哭出来的,感情是诗的生命。”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一首蕴含深情的小诗,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对这类的文章,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章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情感色彩的抑扬抑扬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面,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很多有成就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如特级教师斯霞教《海燕》《回延安》时,就是布满了来朗读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哭出来的,诗人那发自肺腑的诗句,唤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在教学这首诗时注重朗读,教学效果会非常好。《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他母亲去世后写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质朴的语言中洋溢着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肉相连的母子之爱。教学这篇文章时重视情感朗读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出色的朗读实际上是把抽象的文字载体声音形象化,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阅读教学中的情感

以课堂教学来看,理想的课堂应是一种知、情、意三者和谐统一的整体。“知”是认知,是教与学的主体,“情”是指数学过程中的学生情绪和情感,三者相互作用就使教学过程顺利进展。现在的初中阅读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夸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而忽视了情感教学的作用。正如斯卡特金所说的那样:“我们建立了很公道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是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却太少了。”那些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师,是在抽干、摒弃课文的血肉,把课文肢解成干瘪的“不足”,这样的教学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思维离不开情感。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坚持阅读中的情感教学,能使学生在受到人性美、人情美的启迪的同时,又获得了写法、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浅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假如忽视了情感教学,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把情感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假如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不是在受情感的冲击、熏陶和启迪,不觉得教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的话,那就不能算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更谈不上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