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放式燃点语文课堂教学“凤凰涅磐”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21614 浏览:955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以至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令众多语文教师上下求索,倍尝艰辛。
语文课该怎样教?语文课该怎样学?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品尝到“文味”,体现语文课的实质?文中就这一不足以多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介入,探究式学习,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师生共同介入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会取自得想不到的明显效果。
[关键词]兴趣;情境教学;语言品味;提问艺术;开放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正是体现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激发生命潜能,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发现中找到自信,在解决不足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勇于探讨的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这效果?笔者在二十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滚、打、爬、摸,感受良深。笔者以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真正的在欢快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发现中找到自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让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地让学生品尝到“文味”,体现语文课的实质?

一、放开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提倡开放式朗读。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这就是说: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
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播放已故台湾歌星邓丽君演绎的这首歌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旋律、甜美的歌声,使学生沉醉其中,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和语调大声朗读,这样就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也安排了多种朗读形式,例如个别读、自由读、齐读等练习学生的朗读技艺教学论文。须留意的是古诗词,除了老师正确的范读外,还要指导节奏与重读。要精心设计朗读练习过程,科学公道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熟悉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高尔基的《海燕》既是一首语言优美的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韵律和活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体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结尾“让狂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针对这名著的艺术特点,我在教授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入情入境”,先用多媒体演示海燕在风雨雷电中展翅翱翔,勇敢地与海浪作斗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角上的美感与共鸣,然后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受到了感染,也情不自禁地随着高声诵读,在反复地品味中读出作者战斗性的语言,领会作品的神韵。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语文学习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我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波涛滚滚,气势磅礴的黄河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汹涌澎湃的河流中,学生被眼前的气势、震撼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

二、放开言语,拓宽思维,捉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捉住了语言,就捉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假如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有着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授《天上的市井》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做好两件事来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不足。一是朗读贯串教学始终。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练习。在教第1节诗时,我捉住“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捉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老师还可把这节诗逐句进行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穷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感受,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天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以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
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捉住体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练习,通过删减、补充、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策略。

三、放开思想,深入课文,强化语言品味练习

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我们要走出课文内容浅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捉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练习,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品尝到语文学科中的“原味”——语文味。

1、语文课堂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