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贯串语文课堂教学始终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8441 浏览:1312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美育观念,语文教学要以“美”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如何体现呢?总结的策略有: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指导朗读——感知美的外在;品词析句——理解美的内涵;迁移运用——再塑美的形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以为:教育,假如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些都告知我们: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美育观念,语文教学要以“美”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这个主旨呢?联系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笔者以为如下四方面值得重视: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当借助现代教育媒介,精心营造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介入语文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在情境的创设方面,语文教师一是要精心设计导语,用美的语言加以启迪;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聆听优美的音乐、欣赏多彩的画面中自然进入美的场景。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中,我就撷取乡村人家的几幅美丽图景,同进配以轻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以“孩子们,我们现在一起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芳香,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亲切的话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以课的开始就以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美,迫切想有走入乡下人家的冲动,学生能迅速在美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二、指导朗读——感知美的外在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名著佳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炽热情感,而表情朗则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最佳桥梁,是获得语文美感的主要途径。表情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吟诵,与作者心灵相通,使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心”。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言:“三分诗,七分读”,这便是最好的证实。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诵,以配乐朗读、自由朗读、抽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感知作者的审美情趣。如在教学“观潮”的重点部分“潮来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由领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给学生展示的平台。然后,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观摹老师朗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表情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为进一步欣赏品味作好铺垫。三、品词析句——理解美的内涵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诸多篇章,大多是一些文质兼优的美文佳作,作者在这些作品中往往倾注了对人生、对自然等的美好情感,通过他们手中灵巧的笔,给我们再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感受。语文教师则要善于引导学生捉住重点,品词析句,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正确生动,使他们对文章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与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我就捉住“绿”这个关键语句,让学生反复咀嚼,感受诗的语言之美、情境之美、意韵之美,以而不断增强对全诗的感悟熟悉。又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体现阮恒的痛苦,用了“啜泣”“呜咽”“哭泣”三个程度不同的词语,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文本,经过反复推敲,学生感觉到这三个词分别体现出阮恒痛苦—更加痛苦—极为痛苦的内心感受,感受到阮恒想到自己即将死亡,因害怕而哭泣,但为了救同伴,宁肯自己去死的高尚品质。文本中美的因素在语言推敲中让学生自然获得,学生对美的追求便会进入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四、迁移运用——再塑美的形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对美的欣赏如若仅局限于感知与理解,而不注重实践与运用,那么它是极为肤浅与片面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感受到美、欣赏美,更要能运用美、创造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专心创造,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熟悉社会,感悟人生。对美的形象再塑甚至创造有如下方式可供选择:其一是以画的形式再现文字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再现教材的美,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之后,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学生把无声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意境之美,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其二是以写的方式创造美。可仿写,可续写,可再创造,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导游词,结果学生根据课文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设计。经过这样的启发,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获得了主动介入的欢乐,孩子们体现美、创造美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发挥。专心揣摩文章语言之美,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用自己的笔去再创造,以而激发学生创造美,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品味美的心灵,一双再现美的双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上述环节,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达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审美化教育培养革新教学论文型人才.上海教育出版社.(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龙坪中心小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