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提高高三语文教学水平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6340 浏览:1206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更是出现了“一切为了高考”的教学方式,把提高分数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
语文教学,本应是教给学生语言与文字的知识与技艺,要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情操。而实际的教学则以高考为唯一指向,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凡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就灌输;凡考纲规定的能力点就分项机械练习。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数;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方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学习气氛烦闷,“不闻读书声,唯闻生叹息”。这不但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而且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笔者以为,要走出这种困境,切实的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需要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讲少练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大剂量的练习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不足,可以推进温习,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练习,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完全机械式的记忆难以持久,反而得不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的,是以大量的题目中,总结概括出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对学习进行精细讲解与剖析,并归纳出做相关题目的策略与技艺教学论文,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做题技能,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熟练,以而增加考试碰到相应题目时的得分几率。比如在文言文温习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人物传记。用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中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将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去浅析评价人物,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透彻清楚。

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学生以来都不重视语文学科,有的以为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感觉似乎下了一番苦工夫,但成绩上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少,再加上高三的时间紧张,各科的练习如排山倒海般压在学生身上,因此,很多学生就开始逐步放弃语文学科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占领阵地。一方面,对厌倦语文学科的学生先进行思想疏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量,同时,还要他们明白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科。让学生坚信经过高三一年的强化练习,他们一定能在知识储备、阅读水平、解题技艺教学论文以及写作文采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奔腾。另一方面,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尽量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既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成语或文言文时,穿插一下有趣味性的典故,以及在诗歌或现代文的阅读中,联系生活,尽量把枯燥的题目讲得有声有色,这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策略。例如在讲解现代诗《再别康桥》时,适当穿插一些关于作者徐志摩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为课堂创造一种浪漫主义的学习环境,更能增加学生欣赏诗歌时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热情。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打破“死读书”的不良局面。

三、调整深度密度

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有哪些部分没有掌握等。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成功感受及心理满足体验等方面关注较少,实在,这与高三语文教学成效高低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高三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是20岁左右,在心理进展上具有较为成熟的观念,自尊心也更强,对于学习成功体验的需求更加强烈。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可以对教学成效起到较好的推动教学论文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抱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基础差,在一部分学生中,确实不同程度地有着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有着的理由却和落后的语文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过多的重复练习挤占的是学生深入思索、感悟、消化、吸收的时间与精力,消耗的是学生的学习,加之一些练习或测试过于追求难度,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效果与能力上的迷惘。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增加失败的消极情绪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中,要对练习的深度与密度进行仔细浅析,进行适当调整。
有经验的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练习难度适中,二是数量适宜。进入高三阶段学习后,过浅的练习不利于师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过深的难度不仅超出高考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练习难度的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习信心,使学生能够思索、发现并解决有着的不足,并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温习活动。适宜的练习频率也可以让师生有反思的空间。对“教”与“学”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做到以上三点,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使“教学”成为真正作用的“教”与“学”,而不是单调的知识灌输,不仅实现了提高学天生绩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达到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