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3074 浏览:566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通过对一系列范文及相关知识的讲授,使这一任务得以完成。很多语文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共鸣: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的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策略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与课文讲授紧密联系的课堂提问,不仅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直接联系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不足、思索不足、解决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捉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捉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不足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不足)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练习,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为了探讨文章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不足:“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散文是由四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面都有背景,有春的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四幅画面?”不丢脸出,前者是按套路来提问的,轻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后者别开生面,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很留意发问的技艺教学论文。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不足,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熟悉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捉住契机,富于艺术技艺教学论文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不足的“矛盾”,应以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要留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以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纵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难的不足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简单不足,或者把大不足分解成一组小不足,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进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范进中举》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不足:“范进中举前后性格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这个不足学生能较轻易回答出来——“地位迥异”;然后再问:“他为什么会‘发疯’?”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出“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提问:“他发疯的根本理由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不足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最后,教者再因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不足:“是什么理由使他中举后喜极发狂?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以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轻易解决。

三、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练习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留意提问的角度和不足的深度。善于以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同一不足的多种解答策略,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种练习,就会明确原来解决不足的策略有时不是单一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

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假如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索,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横向进展,有些还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艺教学论文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练习的进程,是进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点、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某种作用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更要利用“不足”这把金钥匙,为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责任编辑吕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