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姓“读”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10435 浏览:443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们要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串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说说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课前通读全文,打好阅读教学的基础

通读,是把课文读通顺,以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在预习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五遍:第一遍默读,借助工具书,把不熟悉的字查准音;第二遍小声读,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弄明白;第三遍大声朗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读破句;第四遍放声朗读,边读边思索,课文每一小节各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先容的是什么;第五遍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写画,写出自己读懂的东西,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的通读,达到解决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也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构成阅读教学的丰富内涵

1.范读。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地范读,能把课文所体现的强烈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轻易唤起、进展他们的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节先写高原上悲壮和苍凉再写作者见到这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的赞叹。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殊的环境缺乏感性熟悉和体验,对语言的感悟可能不会那么透彻。此时可以在学生对“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凝滞”这些词语有了最基本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身心入境的范读,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由满怀的悲壮苍凉立即变为兴奋惊喜,赞叹之情在“哦”字上集中体现了出来。
2.悟读。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通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议论”等形式去实现“悟读”,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悟读可以通过整个重点段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就可以紧扣前两个小节展开对全文的研读。第一节说:“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学生读这两句话,质疑:这是同一株柳树吗?同样的柳树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呢?高原上这一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它为什么令人望而生畏?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学生就有了对课烈的探究,又用“柳树神奇在何处?”这样一条线将课文串了起来,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
3.品读,是指学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独到性进行品味、欣赏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品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增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价值。《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最后一节赞美高原柳用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奇迹,让学生品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在反复品味中,引导学生思索:“读着这个句子你想起了谁?”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让生命产生奇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霍金、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夏洛蒂·勃朗特、保尔·金……教师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写作技艺教学论文。

三、课余拓展读,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窗户

课前拓展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交流资料,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让学生通过网络、图片、文字资料等对青海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课中的拓展大多是在学习课文内容上的延伸或表达策略上的拓展练习。本课第二节中提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此时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以军行》《凉州词》《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词,在有声有色的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青海高原给人的悲壮凄凉有了感知。
课后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进展,可以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教学完《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我让学生阅读收集具有高原柳品质的人物的故事向同学先容,让课文主题得到升华;阅读其他借物喻人的文章,将学习到的知识巩固内化;组织学生搜集赞美柳树的古今诗、文、曲等,感悟柳树之美。在此过程中,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口,通过这扇小小的窗口学生看到的会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我们应该让“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让每位学生与文脉共振,“入乎其中”,读出出色,读出个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有声有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