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位及对策浅析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5084 浏览:1590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高三语文温习教学中,有的老师以为,高三学生面对高考,温习时不能再搞“花架子”了;有的以为,高三主要是针对各个考点展开有序的温习练习,这种温习教学和高一、高二的课文课堂教学完全不一样的,怎么好搞“新课改”呢?有的以为,只要我带的班级能考得好,管他什么新课改、新课程的,疯狂地做试卷吧!……造成上述片面看法的理由,除了不理解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外,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部分高三语文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只留意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中前两个,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而完全忽视了第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由于漠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高三语文温习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才导致陷入了上述熟悉上的误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高三语文温习教学中重新归位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高三语文温习教学的近况。

(一)注重认知练习,忽视情感的熏陶

迎考温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迎接高考,这是毋庸置疑的。于是,教师就堂而皇之地重视对学生的认知练习,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也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一现实,用升学的间接兴趣来集中自己的留意力,乐此不疲地泡在题海里。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高三学生均匀天天要做3至4张语文试卷。教师忙于讲解、浅析一个个题目的答案,学生疲于做出一个个题目的答案,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只有“做题——解答”,而没有了语文学习材料中精神情感的挖掘和积淀,没有了精神的陶冶、情感的熏陶。

(二)注重解题结果,忽视态度的培养

迎考温习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教师千方百计地练习学生解题,要求学生答题符合方式,忽视了学生解题时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笔者在走访中得知:很多高三教师教学经验老道,在练习学生解题上很有一手。他们将多年的高考试题集中起来,浅析出高考命题的趋向,浅析题目中设置的圈套及命题的意图,让学生在解题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写出命题人想要的答案。可对学生解题时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困惑、迷茫、兴奋、兴奋、成功等)却只字不提,教师们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学生在解题中所碰到的困难,没有想办法去提供学生解题时所需要的帮助,没有去分享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喜悦。这样,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枯燥无味。

(三)注重单一评价,忽视价值观的教育

迎考温习教学的检测就是模拟考试,用一份标准化的试题来测试学生。答对得多的得分高,答案越接近标准的得分高,反之,则得分低。这样,学生为了让自己答题符合标准,就进行了大量的练习,用很多仿真试题,将自己的思维标准化,让自己的答案标准化。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的进展(如:觉悟的提高、审美趣味的提高、合作和谐能力提高等)就不能恰到好处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高分低能”,以而让学生形成“我的分越高,我的价值就越大”或“我的分越低,我的价值就越小”的畸形的价值观念。
总之,高三语文的迎考温习教学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违背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性目标。21世纪初,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简称“新课改”)在中心、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由点到面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核心目标包括:以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存活,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进展。在认清上述近况后,笔者尝试着结合自身实践,做出了如下的探讨。

(一)精选精用练习材料,加强学生人文积淀

高三迎考温习主要渠道是通过一定数量的材料来练习学生的解题能力。温习迎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的。这种媒介就是温习材料。材料不同,材料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也不同,有的材料叫人在逆境中奋进,有的材料叫人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人,有的材料叫人坚守心中的原则,有的材料叫人大胆革新教学论文……那么,教师在精选温习材料时,就应注重材料的人文含量,借材料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学习材料中的人文精神是隐性的,是要人去发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的人文精神,以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文言文温习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人物传记。用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中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将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去浅析评价人物,学习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以而增加人文积淀。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现代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精选一些能体现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和民族奋斗过程的作品。如为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们选用了冰心的《谈生命》,设计现代文阅读题。
叶圣陶说,教材是一个例子。是的,在高三迎考温习教学中,材料也只是一个例子。精选富含人文精神的材料,充分挖掘材料的人文内涵,在练习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材料中的人文精神,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去感染学生。这样,高三迎考温习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二)优化教学环节,落实主体体验

《教育学》上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高三语文温习教学着眼于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体语文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这一组织者在温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温习教学时,应优化教学环节,落实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形成一定的理智态度,进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如:在温习语音这一专题时,我们跟学生浅析了《考纲》的要求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翻阅有关学习资料或者在网上搜寻相关内容组建为专题学习内容,并进行自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会按照自己对考试要求的理解组建学习内容,这样就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笔者在这一专题温习教学实践中,曾发现有些学生用“一线穿珠”的策略,用一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全包括在里面。这种策略,既让学生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努力,也体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选择。
如:温习文言文专题时,我们引导学生优化组合出三项学习资源:一是文言词类现象小结,二是文言句类现象小结,三是文言练习语段集。之后,我们用了三节课,第一节课让第一组的组长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文言词类现象,然后,第二节课让第二小组的组长带领全班同学学习文言句类现象,第三节课,我们带领学生一起做文言练习语段。最后,在分语段练习题时,教师对这一专题进行策略上的指导。这样,学生对这一专题的知识既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又提高了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学习体验。
上述一些做法避免了枯燥的题海练习,转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材料中得到熏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以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回归到高三语文温习教学中应有的位置,并进一步使得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真正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探讨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薛涌.高考作文应是人生命题[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0).
[3]翁铁慧.以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0).
[4]吴根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EB/OL].中华语文网,2003-1-11.
(卢俊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22636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