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捉住“三点”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28180 浏览:1305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的结论是:语文教师必须牢牢围绕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开展阅读教学,由于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疑点才是教学的要点。
支点:用学生的兴趣支撑起教师的教学
学生兴趣的多寡与阅读教学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假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实施了他们不乐意接受的策略,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把握教材的能力很强,很多美好的构想也会落空,至多只能取得一些事倍功半的结果。“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以事弥力;以事弥力,则成效明显。”[8]
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说,学生积极介入阅读教学是以足够的学习动机为条件的,这种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一旦发现语文课有趣味,能带来满足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以事学习和思索,对眼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动;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聪明气力,体验到创造的欢快,为人的聪明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9],以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当然也有教师说,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很高,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荣誉在课堂上体现得很积极。的确,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但数量毕竟有限,而且尤其应当留意的是,他们的“积极”是有底线的,即语文课堂并不“面目可憎”,否则他们就会选择那种“沉默”的学习方式。
于漪先生说:“教语文,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捉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接触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10]
在当代语文教坛上,不仅于漪先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说”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余映潮先生的“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赵谦翔先生的“绿色语文”等都无一例外地将学生的兴趣视作教师教学的“支点”。
但是,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却烦闷得很,在中学尤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上不读书、不思索、不讨论、不应答,教学成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满堂灌”又重新溜回课堂,甚至已有一些教师又在无可奈何地为“满堂灌”找出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是阅读,而不是教学;教学服务于阅读,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论文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能力、受到感染、提高素质。但是,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教师成了阅读的主体,学天生了见证人和记录者,这真是本末倒置!
我们当然不能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由于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在有不足,突出体现是问个不停,学生坐在“被告席”上,被盘问得无精打采。莫说是孩子,就是有定力的成人也会不耐其烦的。对此,笔者有这样一些设想:
第一,课堂上能否少发问?假如非问不可,能否问一些发人深省的大不足,这样的不足一来有意味,二来牵一发动全身,既生动又高效。
第二,能否把教师繁琐的教学流程浓缩为几个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欢快地阅读?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富有情趣,最轻易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能否在探究不足时让学生走一些“弯路”?直来直去地问学生总会激起他们的烦躁情绪,而“弯路”言在此意在彼,看似“逗你玩”,实则在解决大不足,课堂上总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第四,能否在课堂上牢牢捉住学生的“最近进展区”?(这一点前文已提及)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不足不难,很想介入其中;同时又要让不足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蹦一蹦”才可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探险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
基点、要点和支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点,捉住了这三个“点”,阅读教学就会目标明确、内容适当、过程生动,终极形成良好的效果。
注释:
[1]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张蕾,张彬福主编:《语文之道》,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2][3][4]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第7页,第8页,第13页。
[5]张厚感:《站在现代社会进展的制高点思索》,张蕾,张彬福主编:《语文之道》,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6]尤立增:《把课上得“精致起来”》,尤立增博客,中华语文网,2009年11月30日。
[7]严华银:《当代语文课堂的“现代病”浅析及诊治》,严华银博客,中华语文网,2010年5月8日。
[8]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倡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10]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张举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中学212132)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