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朗读练习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3716 浏览:124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进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朗读的练习是最轻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练习,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练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以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浅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先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感受“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而进展语言。
在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熟悉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未几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布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体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古人读书,夸大“口诵心忆”。“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熟悉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思索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定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熟悉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别,各年级的练习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以练习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练习。其中朗读的指导与练习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以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教学论文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