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烦闷”现象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6652 浏览:1207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配合老师,师生互动少,课堂显得“烦闷”。勿庸置疑,这一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对不足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不介入课堂教学,不与教师形成互动,造成课堂的“烦闷”。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转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有效介入课堂教学呢?笔者以为,可以以以下几方面作思索:

一、以强化学习为突破点,增强课堂教学对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习推动教学论文专业进展,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期转变课堂教学中有着的无法解决的不足。(1)学什么?应当是学习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对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烦闷”现象的。(2)以哪里学?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以网络上学,以远程教育资源上学,以教育教学杂志报刊上学,以教学光碟上学,以示范课、观摩课中学等等,只要不断地学习,就能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而转变课堂“烦闷”的现象。

二、以讲究课堂艺术为切入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问艺术。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而提问的质量,提问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有效介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问也讲究艺术。好的语文教师能公道而有效地提出不足启发学生,而有的语文教师,提的不足过大,切入点没把握好,学生思维难以跟上,不足无法完成,致使学生无法回答和介入,就造成了课堂的烦闷。如一位教师在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提问:“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前一个不足学生易答,但后一个不足学生就没办法回答了。这个不足太大,假如换成“这一段是概括地写,还是具体地写?”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上来了。
(二)教学原则。以教学原则上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原则。语文教师更要“深解其中味”。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循序渐进呢?笔者以为,首先要重视教材文本的感知,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有了文本感知,才能对课文进行有效探究,才能有效地实现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介入配合也才能实现。如一位教师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没有对文本进行探究,就直接问:上阕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一不足提出后,有个别学生不着边际地谈了一些,教师见没达到效果,继续提出这个不足,课堂接着便是烦闷。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由于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何谈对情感的品味呢?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相信学生,要把时间空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教师起点拨、引导的作用,不要为了展示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而忽视了展示学生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课堂的烦闷。所以,有的老师报怨,我上课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学生笔记也作了一大堆,但考试时效果总不好。这种现象是有根源的,其课堂的有效性也没有体现出来。
(四)语言艺术。优秀的语文教师总会公道地采用一些有的、抑扬抑扬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介入意识。反之,若教师没有的介入,没有情绪的感染,语言平铺直叙,学生感觉也就淡而无味,课堂就会缺乏生气。

三、以尊重学生为关键点,促使学生的主动介入

作为语文教师,假如一味地“居高临下”,以“强者”“权威”自居,而不是与学生以同等的态度面对,这就会导致学生不愿介入。同时,对学生课堂上发生错误言行或学生未按规定完成作业以及考试成绩差时,动辄呵斥、责骂,甚至体罚,也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或反感情绪,而不愿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尊重学生人格,不训斥,不打骂,以宽容心理对待每一位同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真心实意地爱他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同等的对话交流,就会让学生很好地介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以激发兴趣为着力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不愿介入,与对本课的兴趣有极大联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1)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多让学生介入教学实践。如转变一些常规方式,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辩论会引进课堂,把电视节目引进课堂,把记者引进课堂……都是很好的手段。(2)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以感官上受到声音、图像的激发,也能增强学生介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思维闪光点多肯定多表扬,多翘大拇指,也是让学生有效介入的重要形式。(4)在班级课堂常规中,对课堂发言积极、多介入的学生进行周评、月评、期中评、期末评,并对体现好的实施奖励,也是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

五、以思想教育为支撑点,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现在有些学生受家庭环境、经济大潮以及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不思进取,产生厌学不学情绪,这些学生不但自己是这样,还在课后对那些课堂上体现积极的同学冷嘲热讽,把他们视为“另类”“老二冲”,打击其积极性,导致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他们为保持自己的“清白”,也干脆不答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再有,以心理学角度上看,学生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属于语言闭锁期,有很大的自我封闭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上课不发言,形成课堂的“烦闷”。为纠正这一现象,教师应冷静思索,以抓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重点,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和转变学习态度上的错误倾向,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总之,要转变课堂“烦闷”现象,需要教师以多方面去努力,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对策。同时,更需要教师用耐心、诚心、爱心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
(段振四川省营山星火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