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12176 浏览:55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厚书薄教,心中有教

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教师借助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

(一) 研透文本

教科书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用好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正确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弄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与能力练习的关键点,把握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疏理出教学的思路,猜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不足。

(二) 浅析学情

学情浅析是课堂教学的先导性环节,是教学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先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揣摩学情,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论文,浅析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又要浅析学生内心的关注和进展的需要。要猜出学生的真疑惑,方能真正为学生解惑。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 胸有预案

教师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判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深入思索教什么和怎么教,制订初步的预案。教学预案是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经验积累和教学技能的综合体现,制订教学预案要因教师个体而异,经验丰富的教师可简单些,年轻老师应该具体些、充分些。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预案均应遵循母语教育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进展思维为核心,以语言练习为主线。

二、先学后教,变教为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位于学生,让教于学。

(一) 让学生主动求知

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自能学词、自能读书、自能感悟、自能探究、自能积累、自能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克服低效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主动求知,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自学。学生不自学,教师不开讲。教师要设计好学生自学的内容,提出自学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指导自学的策略。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读、批、画、写的习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语言文字i塞价工具,培养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让学生质疑问难

发现一个不足比解决一个不足更重要。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思维深度、有探讨价值的不足,真正不理解、有疑惑的不足,而不是应付差事地随便提问,也不是“投师所好”地虚假提问,更不是无边无际地提不足。常见的不良现象是让学生先提各自的不足,然后僵硬地附会到教师设计好的不足上来,使得原本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一极有作用的环节形同虚设。

三、以学定教,因学设教

(一) 知道学生“想什么”

布卢姆在谈到学生的学习时说:“我们严重低估了一些儿童的学习极限……在论述上,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他愿意达到的水平,困难在于如何确定达到这_水平所需要的步骤。”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涉及两个紧密相连的因素:目标(水平)以及达成目标的策略(步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明确学生所需要的(即”想什么”),正确定位学生的目标(水平),区分清楚学生目标(水平)的上限和下限。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学,是定向于学生已经成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即使设计得再巧妙,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而上限教学则着眼于学生的进展,关注学生的学情,基于学生的预习(自学)起点和理解起点,将珍贵时间用在解决学生困惑点及学习难点上。教师只有知道什么是学生已知的,什么是学生未知的,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达成学生的学习需要,完成上限教学。

(二) 明确课堂“教什么”

吕叔湘先生说:“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什么”即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包括思想、观点、知识、策略、价值观等。具体则要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
课堂教学如何选择内容?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教学任务所决定的,概括地说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些教师总想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盘托出,对于文本的“出色”常常一处也舍不得放弃,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学生”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教师必须学会取舍,最能体现单元练习重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一时发现不了而确有探究必要的不足,教师切不可放弃。

四、顺学而导,因材施教

(一) 同等对话,向学生质疑问难,变教路为学路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把解读文本的精华,还原为恰当的不足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介入、思索与讨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心中能响应我们号召的那一隅。”要让孩子能响应教师的号召,关键在于我们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角色意识、不足意识。
教学即不足。怎样设计不足?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不足的设计要基于整体的思路,这样的不足往往是高屋建瓴、统领全文的,思维跨度比较大,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有“牵—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有助于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
什么样的不足才是“好不足”?一是适度。以学生先学先得为基点,教师的不足基于学生的进展水平。二是效度。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能够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思维进展,要有思维价值。能对学生的思维形成相应的刺激和挑战,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思索。三是高度,即有统领的效用。提炼这样的不足需要一种教学的灵感与直觉。一篇课文总有独特的“文眼”,教师要基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详尽解读,捉住文眼设问: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内容入手,可以以文本的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以文章的标题入手,可以以思维的碰撞或以阅读任务八手,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

(二) 指导学习,向学生指导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想方想法改善“教”的法子。譬如阅读教学,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少浅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鉴戒语言。先要让学生“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要让生与生、师与生在“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心得,利用课文这个“例”自得、得言、得法,推动教学论文“例”的增值(崔峦语)。
教是为了学,教服务于学。教学策略实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去学的策略“。教学策略尽管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基点,那就是儿童的学习需要。教育固然着重在“教”字,终极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在“教会”上下足工夫。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