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语文教学鲜活灵动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8077 浏览:815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1调动情感。有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对话,实现师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引发和火花的绽放。如,在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时,当老师满怀深情地将自己的妈妈写给自己的一个布满关爱的小纸条读给孩子们听时,孩子们也有感而发,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母爱讲给大家听,有的甚至是含泪叙述。这种情感的共鸣,比千万句说教都更有气力。
2.2创设情境。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营造、同等的对话氛围。教师要做忠实听众,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同学的发言,才能将蕴藏心中的疑问、想法毫无保存的向老师、同伴倾诉。教师也要敞开心扉,以欣赏的眼光看、听、点拨。总之,要让学生心情愉快,无拘无束的投入到对话中。王文丽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用四幅图,引导学生去感受阿炳当时的生活的艰辛,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情景,由于学生对那个时候的生活理解有限,说的浅显、不到位,老师没有急,而是细心指导点拨,并适时播放音乐,“二泉映月”那哀婉的曲调及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言,使学生渐渐入境,感受一层层加深,等到回过头再去读课文时,学生读的动情,读的到位,令人感动。
2.3学会尊重。少一点权威,多一点尊重,在同等中对话,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在欣赏中对话。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他们每一次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与学生同等沟通,相互敞开、接纳、分享,真正同等地对待他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观摩《放弃射门》一课,老师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主人公福勒,由于他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喜欢西曼,由于他效忠职守,明知扑出去会受很严重的伤,但他为了球队的利益,为了心爱的事业,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出去,这种效忠职守、勇于拼搏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要弘扬的吗?对于这种另辟角度、富有个性的见解,老师大加赞赏,学生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2.4精心庇护。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出现不足,这时教师应该精心庇护,让革新教学论文的火花不熄灭,让涌动的灵感得以呈现。教育实在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假如探讨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庇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进展。在庇护与关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展示、表达的空间,才能使语言文字与自己的情感融合为一体,对语言文字的内涵也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当老师问:“奴仆见过吗?”学生回答:“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的下人就是奴仆。”“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人大笑。老师没有反驳,而是通过在黑板上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并解释道:“在古代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捉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这时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学生回答:“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这一片断,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渐渐理清了“奴”的概念,错误的熟悉在对话中得以澄清。
对话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专心、用情,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
3活用对话方式,让阅读更具灵性
课堂对话必须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达成,于是建构了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互动、对话网络。
3.1语言启发——让对话散发互动的气味。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点的动态行为。在对话过程中,恰当有效的语言启发将对文本的理解起到的点睛的作用。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语言启发,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表述能力、浅析能力得到进展。如特级教师孙双金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孙老师在上这一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品读、细加品味,不仅渗透了课文的内容,更是对课文外的有关内容作了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十分清楚。在课堂教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发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说“()的林冲”,然后以文中找出内容证实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在“说林冲”这一对话活动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对林冲这一人物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可见,恰当的语言启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角色体验——让对话折射人性的光辉。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我们长项、常常在学生介入对话、解读教材、形象体悟文本意境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有关角色进行表演、体验。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深刻的领悟,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栩栩如生地充分展现。我们往往在这时会发现学生不曾闪现过的很多亮点。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把自己对语言文字、事件内涵、人物品质等的理解、感悟化作语言、动作、表情,进而深入内心,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3.3语言评价——让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总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制造出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自如地走进文本。“你的思维真活跃!”“你的见解真独到!”“我非常欣赏你的发言,请再说一遍。”“再组织一下语言,相信你能说得更好!”这样的语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
4延伸对话空间,让学习融入生活
对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应将对话空间延伸拓展到生活之中,由于,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学生要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交往、交流、表达等等,因此,对话的空间也应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进行对话交流,以不断实践、验证自己所学。

4.1在生活交往中实践对话。

孩子始终处于生活环境之中,也就离不开交往,而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对话,这对话不是单纯作用上的语言交流,还包括思维、判定、推理、人际联系处理、不足的解决等等,这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全面的练习。

4.2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对话。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运用对话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对话。如让学生搞社会调查、组织小记者采访、进行新闻采编、举行辩论会、创办手抄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给孩子们提供运用语言进行对话的实践机会,在活动中孩子们会得到更大的运用空间。我们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对话才会使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的眼睛触摸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倾诉着感慨,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对话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让人‘悦心悦意’进而‘悦志悦神’。”由此足见,教师与学生用流光溢彩的对话诠释文本时,可以更欣然地去直觉、去顿悟、去热爱这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有真有善的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将更深地领悟我们那博大精深的母语的魅力。
收稿日期:2009-03-04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