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1463 浏览:961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诱思教学论述中谈到:一个人一生能否取得成就,要看其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核心是阅读能力。有关资料也显示: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将联系到他将来的进展。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量。但以往的教学策略有着很多弊端,如课堂上教师一味的牵引或形式主义等等,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诱思探究教学论述”的论述核心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一、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只有当“诱”真正地转化为“思”时,才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诱思探究教学论述”夸大一个“情境”,即是说在每一堂课里,都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学生以一开始就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上《秋水》一课时,设置了这么一个不足: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是哪些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怎么提出这一个不足,与这节课有什么联系?他们就会带着不足去阅读文本。要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必须先把课文读懂,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帮他们解决了字、词、句方面的疑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河伯见到大海前后对自己的不同熟悉作了比较,他们以河伯身上不难归纳出“自大由于无知”、“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有鉴别”等一些生活哲理。于是,我趁热打铁地把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和周恩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的至理名言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并掌握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通过精心设计不足情境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地探讨、追求,发现未知领域,给学生提供自我探讨、自我思索、自我创造和自我体现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会学习”效率。

二、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诱思探究论述以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主导行为、主导作用,诱导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自觉、能动的学习,自觉培养优秀的学习素质,变接受知识的容器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的“读”字,指的是专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计算机设计的图象即使再逼真,也不可能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索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思维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夸大在师生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渔,使“学会”转化为“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碰到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时我就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如排演《空城计》。教学效果也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诱思探究教学论述中的“有唯方式和不唯方式”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表演;我以为,假如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动起来,根据具体情况,真正做到让学生或动手做,或动眼看,或动情读,或动口议,或耳听,或动笔写动脑思等等中的一“动”或多“动”,让每个学生真正实现五官并用,真正有所“得”,那么,这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

三、实现“掌握知识、进展能力、陶冶品德”三维目标

张熊飞谈到:要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出知识中蕴含的论述价值、运用价值、能力价值和教育价值,落实“掌握知识、进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完成学科教学培育人、造就人的基本任务,以启迪学生不断获得全面进展。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留意设计不足的一个“度”,不要太轻易也不宜过难,由于过易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以为没什么可学的,相反,太难的话学生就会由于难于理解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记得苏格拉底在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时就采用了这种适度的设计不足法:
“什么是勇敢?”苏格拉底随便问一个士兵。
“勇敢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士兵回答。
“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苏格拉底接着问。
“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苏格拉底问。
“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士兵回答。
“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苏格拉底又问。
“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是我要说的。”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定。”苏格拉底说。
“对。”士兵回答。
苏格拉底就是逐层深入地提出不足,让学生不得不依据老师提出的不足,依靠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索,在主动、积极地思索中寻求正确的结论,以便获得知识,发现真理。即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桃子”。
在教学《我的老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之后我引导他们对文本的阅读,进而提出几个不足:

1.在作者的人生路上,遭到了怎样的不幸?

2.作者残疾后,精神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3.是什么使作者以绝望奋起,扬起希望的风帆的?

4.师爱具有怎样的特点,给我的生活怎样的启迪?

5.我们以作者身上得到什么启迪?

这些不足的设计,我是遵循了“观察(阅读)——思维——迁移”的教学层次,即“形象探讨法”的“释文——悟道”思维层次的教学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学生们归纳出:以作者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作者身残志不残,这使我们联想到很多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如外国的有贝多芬、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中国的有张海迪、陆幼青、桑兰。他们这种身残志不残的意志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张应忠福建省惠安广海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