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10494 浏览:441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美”体现于形式是一种自然与和谐,是一种潇洒与秀气的享受,而内在美是形式美的升华,即“美的理性在内容,体现于形式。”素质教育注重提高的是整体素质,包括美育和陶冶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观念,逐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给学生以美的影响

教师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索质,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形象。首先,讲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如流水一般脱口而出,音韵委婉,就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气氛,学生仿佛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中求知,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其次,要有文雅的举止:朴素、自然、大方的装束,教师清新自然的形象,在讲台上不仅给学生线人一新的感受,而且又能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教师的完美形象已成为学生创造美的依据;再次,写一手工整而漂亮的粉笔字,在一堂课之间,留给学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留意力。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便由崇敬到有意识地模仿,并不断地提高、完美。

二、体味文中的出色段落和语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

散文中出色语句和段落,可谓美的浓缩,仔细体味其中的美妙之处,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该段的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轻雾”句看似秃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通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变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的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妙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在这幅画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浅析课文,带领学生步入这样的场景,领略荷塘月色的美,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这种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学后会融入其中,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雅静,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培养了他们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

三、深掘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美

在学习有关写人记事方面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换位思索,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的情感美。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是无相异的,这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索,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那种深切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远景暗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再沿着课本的线索追本溯源,引导学生想象: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像火山一样喷发呢?情动而辞发”。情动才能辞发,情不动就不能辞发,不能辞发就不能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美,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创造着客观有着的美,反之,客观有着的美也在熔炼着人的审美艺术。不仅散文如此,小说更是如此。例如,节选自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中塑造的鲁达这一人物形象,着力体现出他慷慨、豪义、济贫扶弱、救人彻底的性格。特别是被清人金圣叹所赞为“真正奇文”的“三拳”的描写,给予读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感。文中鲁达威武无比的形象,郑屠户恶贯满盈的下场清楚在目。在教学中。以美感的角度入手,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以人物的美好心灵中受到熏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有美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运用,长此以往,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河北省威县职教中心0547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