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15505 浏览:693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以培养朗读能力入手。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策略之一,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没有不刻苦读书的,白居易读到“口舌成疮”,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都是文学史上的佳话。如今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提倡高声朗读,反复朗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朗读的作用
第一,高声的反复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高声反复朗读课文,就是把课文细细咀嚼,细细品味;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而声音是语言的物质依据,朗读时一定要留意句读和抑扬抑扬,推动教学论文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就会使不易理解的语句,得到深刻的理解。课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内容好,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就领会得更深刻。
第二,高声朗读便于记忆。学生高声反复朗读时,调动很多器官同时并用,会印象深刻,久久不忘,特别是很多语言优美的课文,节奏鲜明,声调铿锵,优美动听,更能牢记。中学生,记忆力强,轻易熟记,一经读熟,终生不忘,受用无穷。
第三,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熟读各种各样的文章,学生便会掌握大量的词汇,获得各种句型和各种文章结构的感性知识,久而久之就会付诸于写作实践,如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则一唤在眼前”,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
第四,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加强了,就会乐于独立阅读。假如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解,又怎么会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呢?
第五,可以进行美育教育。好的课文,思想新,语言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动听。在课堂上朗读这些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索,领略文章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音乐美,即是给学生一次美的享受,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六,教师听学生读,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便于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朗读时,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便可及时发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
第一,读得正确,做到发音正确,读字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破句。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然后朗读句子,要读得字字响亮。碰到难读的句子可读得慢一些,有时可以把词语作为停顿的单位,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第二,读得流利,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转折、过渡,都要贯通自然,不破坏语气文理。流利不仅体现在速度方面,还体现在语气的连贯方面。仅追求速度快,往往轻易导致咬字不准,没有尾音,使人听不清楚。朗读只要用正常讲话的速度,再加上语气连贯就行了。读得是否流利,需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应留意采用适当的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
第三,读得有感情,在朗读时要留意重音、停顿、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恰到好处。要按照标点符号,正确地读出适当的语气和停顿,正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边读边理解。做到一边读一边思索,如朱熹所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要把课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弄清楚。分清叙事、写景、议论、抒怀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的学生只求一时强记,不边读边思索,不求理解,这种习惯是不好的,只熟读而不理解,会变成死背硬记;只理解不熟读,也很可能浮光掠影,最好是边读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以上四点是相互关联的,而边读边理解是关键,是基础。对每一个字、词和每一个句子的作用,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乃至整篇课文的主要作用,都有比较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就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气文理才能连贯,语调的抑扬抑扬才能体现出来;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也就会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用。所以首先要抓牢理解地朗读,至于其他三项,当然应严格要求但不能苛求。
朗读的方式只有两种: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就是一个人朗读。以学生中等成绩的为佳,便于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发现不足。新课结束后以成绩较差的为佳,便于检查教学效果。范读分角色读也是个人朗读的一种。集体朗读,由全班学生一起读,还可以分为排读、班读、组读、行读等。还有领读、随读,上述朗读的各种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