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说明文教学去语文化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5163 浏览:177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什么”,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根本不成其为不足,而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这种称谓是否公道,这里姑且不论)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一个应该必须首先解决的不足。假如这个不足不解决,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就有可能滑向“非语文”的泥淖。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有着着去语文化、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订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策略。“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策略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假如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留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在探讨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策略。……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革新教学论文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策略。……”同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留意课文怎样捉住特点来先容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策略,感受说明文正确、周密的语言。”王尚文先生以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
下面是2006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致的教学过程:
(执教:济宁学院附中李中云)

一、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课件]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大声地朗读。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放图片,配乐解说。)
[课件]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二、穿越罗布泊——探寻理由

[课件]以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理由,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仙湖——人——荒漠)就是这样,就是人类,我们的仙湖消失了。
(擦掉黑板上的“仙湖”等字,最后黑板上只留下——“荒漠”,两个醒目的大字。)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课件]再读课文,划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配乐个读;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四、走出罗布泊——痛定反思

[课件]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这才是语文课!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点、说明策略、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假如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实在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所以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
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学?应该怎么学?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果断地站在语言文字的态度上。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1: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

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右图(见教科书第115页)。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先容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读“懂”说明文。
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由于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先容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先容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熟悉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例2: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同学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
设计意图:感受说明文正确、周密的语言。
实际上这个不足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由于学生画不上来,就否定了这个设计。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文字洗练,且“肩”字传神,出神入化。这个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拱洞的数量、大小和位置联系,而且赵州桥的美感也被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
例3: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

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可悲剧仍没有消失。有首歌这样唱:月牙泉,你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可如今月牙泉变成了盈寸之余,随时都可能干枯;美丽辽阔的青海湖,是天鹅栖息的乐园,却正慢慢被分割成很多小湖(投影月牙泉、青海湖卫星照片)……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然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设计意图: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策略的自我建构。
这样的设计,既落实了“写”的语文形式练习,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足和生态不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又自然渗透其中。“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科学素养也是语文所载之“道”。应当留意的是: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万不可做实,万不可着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你不要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更要不得)去进行思想教育。否则,就把说明文阅读课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不足:
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加的理由是什么?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以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策略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第2、3题偏离了“语文”;第1题若改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第4题若改为“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涉教育论文这个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语文味则浓一些;第5题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说明策略不是目的,最好能让学生知道使用了某种说明策略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