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14080 浏览:588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中夸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定探讨专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思索,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学习方式革新教学论文的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习方式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对于指导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深远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地探究环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布满疑问和不足的情境。创设探究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不足有关的情景的过程。通过不足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赤壁大战的录像,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定格画面,打出两行字幕:
兵力:曹军八十万人,东吴三万人
结果:曹军丢盔弃甲,东吴大获全胜
然后出现一个大大的“?”。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不足如潮,围绕“曹操有八十万雄师怎么会被东吴三万人马杀得丢盔弃甲呢?”这个大不足,以战时背景、战争双方将领、战斗对策运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小不足,为实施探究学习确定了明确的目标。
2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不足
光有探究的学习环境还不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哪些不足值得探究。
2.1破题入手,跳跃探究。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捉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提供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捉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学习《田忌》一课中,可以分以下几步让学生进行探究:
2.1.1学生质疑:田忌和谁?经过、结果怎样?不足一出来,就成了学生学习这一篇课文的第一个探究点。这个探究点一确立,学生马上会自主地投入到了解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去,使学生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是主动进行的,水到渠成,过度非常自然。
2.1.2读最后一段,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质疑:为什么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探究点2)
由于最后一自然段不直接写,而是写作者的看法,学生读过后联系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就会产生疑问,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进行第二个不足的探究。
2.1.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探究点3)
2.1.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得到?(再细读第三小节,探究点4)
2.1.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对策,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探究点5)
2.1.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胜?(探究点6)
2.1.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索”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把课文归纳出六个探究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练习理解课文的力度,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熟悉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2.2抓文眼、关键句进行探究。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挚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捉住文眼为学习课文的探究点,有利于读懂课文。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在引导学生研读阮恒献血这部分时,先提示学生可捉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在这课中最为关键的是描写阮恒神态和动作的词。学生通过思索,立即提出疑问:“课文中有几处地方都描写了阮恒哭,分别用上了词语‘啜泣’‘呜咽’‘哭泣’,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不足一提出,学生确立了学习的探究点,学习的情绪高涨,马上认真细致地读课文、讨论,最后得出作者用这三个不同的词,可以体现阮恒在抽血过程中越来越痛苦,同时也说明了作者潜词造句的正确性。
每篇课文往往有些句或段,对体现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类句或段概括性强,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全文有密切的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捉住这些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探究,能“触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到课文结尾:陈庚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庚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这个关键句时,教师点拨“请同学们试着根据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不足”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分别提出:“陈庚为什么要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为什么说自己对不起小兄弟?”等不足。这些不足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中心思想。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证实。由于,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读书,积极思索,才有了不足进行探究,体现了他们主动求知的强烈意愿。
3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3.1由此及彼,逐步拓展。例如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在学生基本了解形声字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加以趣味想象,使大多数汉字的音、形、义联系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愉快新奇的心情去探究、发现汉字构成理由。
3.2公道猜想,丰富想象。教师在教学生给汉字组词时,最忌讳的是“死记词”、“记死词”。教师要利用汉字是形声字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教会学生浅析汉字产生的理由,掌握形旁和声旁的联系,以而达到了解字义,正确运用汉字的目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5》,就是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篇范文。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说说,还有些什么字可以编成和课文一样的童谣。学生通过编童谣,不但巩固了汉字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策略。
3.3留有空间,敢说善说。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教师不但要留给、留足学生说话、讨论的时间,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所思索的不足。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的24课《画家乡》时,可设计两个探究不足,一个辩论不足。一是课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分别叫“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分别代表了大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二是孩子们所画的自己的家乡有何特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大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不同特点);辩论的不足是:选出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山山”和“青青”(或其他的孩子)辩论谁的家乡好,你的家乡哪些地方不如我的家乡。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所想的不足。
3.4游戏激趣,边玩边学。游戏、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趣的、愉快的游戏,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游戏在中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的时候,教师不必讲如何造句,而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们观察游戏中的学生分别在做什么?你能说说吗?这样就把单调的语文知识融化于游戏之中了,学生们就爱学、乐学、会学。
总之,新课标为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新的课程环境为语文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探究性教学是发掘学生潜力,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探讨,不断进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