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33149 浏览:1554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当看到孩子们由于下节是体育课或是美术课或是音乐课而雀跃而欢呼时,就会略带不安地思索:为什么语文课很少有这样的现象?假如孩子们也能如此期待语文课,那么他们必定会积极主动地学语文,就能学之有效,学之有果。于是,笔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定下了一个潜目标: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也能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终于有一天,当公布下节还是语文课时,听到了盼望已久的欢呼声,长久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丝收获。由此,也初步领悟到语文课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本文就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课始趣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堂课的情感内涵,对后续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作用。传统教学往往是以组织课堂纪律入手,虽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但缺乏的是适应儿童进展的情趣感。新课程的教学则将学生的兴趣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教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一刻至关重要,美丽的微笑、饱满的情绪会马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假如这无声的语言能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话,那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创设的情境将会引领学生走进欢快的殿堂。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文时,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引进文本之中:先放录象“下雨了”,滴滴答答的雨声把孩子们带到了雨中。这时可故作神秘地说:“雨中,有一颗大雨点儿和一颗小雨点儿在说着悄悄话呢!让我们去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吧!”接着深情地范读,多媒体则播放全文的动画。这时,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故事之中,他们在认真地听,认真地思索。动画放完了,对孩子们说:“现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是雨点儿,让我们去读读自己的故事,好吗?”孩子们马上打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

(二)课中趣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就会自主欢快地徜徉于语文学习之中。然而,小学生的兴趣进展还不稳定,为此,在课堂中,应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贪玩好动的天性,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通过以情优教,来深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而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情智和谐进展。、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一幅美丽静谧的月光星空图,播放《小小的船》乐曲。在这样的背景下说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遥望天空,天空中有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儿,你看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只小小的船呀!你们听着这美妙的琴声可以随着音乐轻轻摇摆,慢慢地,可以眯着眼,这么看着,想着,是不是自己也似乎飞到了天空,坐到了月儿上了?坐在这小小的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吗?”这时,孩子们都眯着眼,美滋滋地看着图画,听着音乐,仿佛在享受着美味佳肴,在接下来的自由读书讨论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话语质量也明显提高,笔者也在惊异中受到感染。这种在情感体验构成的心理背景下天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2.积极评价,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判定力及独立思索能力有限,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以而激发学生聪明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建立表达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孩子们星星点点的聪明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体验,感受到思索的乐趣。例如当指名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读得不够流利,就利用她音质较好的优点予以激励:“你的声音真好听,假如在课前能多读几遍,读得更通顺一些,我们就听得更舒服了。”当学生能按要求正确找到答案时,即以兴奋的语气夸奖他:“你的小眼睛真亮啊,一下子就被你找准了。”当学生能积极评价别人的发言时,更是不吝赞语:“你的小耳朵可真灵!听得可真仔细!希望其他同学能和他一样,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除了用语言之外,教师的微微颔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激起学生说和做的和兴趣。

(三)课止趣犹存

一堂语文课四十分钟,临下课时学生已有所疲倦了,如何在这最后几分钟别开生面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语文课的趣味,进而延伸到课外的语文生活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应大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最后几分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尝试画画插图或续编故事或模仿写作,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与进展的主体。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亲密合作,就一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