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探略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8122 浏览:817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要想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效性,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注重自身文化积累的同时,公道设置课堂教学,有意识地运用美育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积淀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效性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1-0060-02

作者先容:李春女(1976—),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探讨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美的感受,丰富文学积累。那么,如何使诗歌教学布满活力和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通过自己的文学积累和审美体验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接触美、发现美,以而欣赏美和感悟美。

一、高中诗歌教学的作用和目的

高中课本中收录的诗歌跨越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以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诗歌教学的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思维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学生通过高中时期的诗歌学习,一是要积淀必要的文化知识,在长久的积累中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二是学会鉴赏,这不仅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
诗歌鉴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艺教学论文,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笔者以为在诗歌鉴赏中应该留意以下内容。

(一)诗歌情境

诗歌借助所描写的情境来抒发情感,了解情境是了解诗歌内容的首要步骤,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感受诗歌情境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去介入、去浅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不可片面地参照辅导书,要学会辩证地浅析诗歌。

(二)语言表达技艺教学论文

诗歌内容通过作者对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良好运用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所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自己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得到提升。同时,高考通常不会考课本中学过的诗歌,而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时,应以诗歌本身出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思想表达与观点态度

加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诗歌赏析的关键所在。但这样还不够,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借助对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了解。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首现代诗,要想深刻地了解作者所云,可以先对诗人进行了解,即“知人论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他跟很多员遭到通缉,正隐匿于朋友家,闲居无事,以翻译书籍来消遣。了解这个背景后,可以更好地看到《雨巷》一诗的深层含义,不仅是作者对早年生活的感触,也怀有一份忧郁和痛苦的情绪。

二、高中诗歌的美育教学法

为了提高高中课堂诗歌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此提出诗歌美育教学法,即教师在立足诗意的基础上,以审美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去接触诗歌的美,对诗歌进行理解和鉴赏,增强文学积淀,培养审美能力。

(一)进行必要的背景先容

在上文的浅析中,笔者谈到了了解背景对正确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量。由于特有的写作手法,诗歌大多短小精悍,蕴涵丰富的情感内涵,很难单以诗歌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古诗,因年代相隔甚远,要正确感受这些诗歌的写作意图,品味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就需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个了解。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懂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助其建立丰功伟业的大志。那么学生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先容。由于当时曹操已消灭了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他继而又产生了统一全国的愿望,遂准备度过长江与孙权和刘备决战。了解了这种背景,学生就会理解曹操为什么会有招纳贤才的愿望了。必要的背景先容,有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现实,更深刻地感受诗歌内涵。

(二)诵读感受,体味诗歌语言美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尤其是古诗词,它是古人表达情义的主要形式,不仅仅是书面的文字,更是音乐,可以浅吟低唱。所以,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范读、齐读、诵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不使诗词成为无声的文字。诗词讲究押韵等写作技艺教学论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留意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先对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如的《沁园春·长沙》,既要读出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景,也要读出作者立身于苍茫天地间的豪迈情感。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三)揣摩内容,感受诗歌意境美

意境,即意与境的统一,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作者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通过揣摩诗歌内容,欣赏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
首先,要重视对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可以先浅析第一句诗中“赴”字的寓意:群山万壑不懂什么叫“赴”,但作者却借“赴”一字来体现高山大川的逶迤不绝,也要借这些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窈窕红颜”的昭君,意即通过咏叹山河之奇绝引出佳人之奇美,体现了作者心目中的昭君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位坚强如大山的伟大女性,这样就使昭君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跃然纸上。
其次,要加强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包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还有对诗歌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理解。如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四字词的连用,描写了岳麓山和湘江的辽阔背景下群山层叠,树林如画,江水清澈,船只争相行驶的画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那种辽阔的意境感受,品味意境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知识的迁移扩展

课堂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巩固,课后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将每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新策略和感悟等总结到一起,不断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甚至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在班内开展诗歌鉴赏、笔记交流等活动,实现学生互助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这样一个大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摸索、去提高。教师在教学诗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代替学生去学,而要指导学生去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文建忠.浅谈诗歌中的诵读教学[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周庆元.语文教学探讨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编辑:李小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