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8436 浏览:33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古人思想的载体,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极大的难点,但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来学好文言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4-025-02
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极大的难点,理由在于很多学生讨厌上文言文课,另一方面老师也不愿讲。但在我看来,文言文是富于趣味的文章,关键是自己发现与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很简单,让学生读懂浅显文言文就可以了。浅显的文言文到底是什么呢?不就是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和隋唐以后的散文吗。要想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大量的文言文阅读量,有相当数量的实虚词作用积累,以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和语概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得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习惯。几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兴趣的培养

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产生探讨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想要学习和求知的。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按部就班,首先先容作者、写作背景,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最后浅析归纳。这种教学策略轻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和厌倦,以而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样也会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因此必须消灭这种以头到尾的死板讲法。以学生熟知的内容切入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触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文言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或许来源于对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或许来自于对一句话的玩味,也或许是受到一篇文章的触动,还或许是受到一个古人高尚人格的震撼等等,所以,教师要借助于课本内的文言文教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熟悉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而不是仅仅感受到古奥难懂、陈旧无味。

二、重知识积累,养成好习惯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来学好文言文。但是有些老师自己的文言文功底却不尽如人意。现在普通高中教师一般对《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都不能正确对译,《四书》和《五经》更没有通读过,隋唐以后的常见散文大都没看过,唐诗宋词恐怕只有儿时背过百首,背也属小和尚念经没起到理解的作用,实属充门面。不过口语文写的野史看的倒不少。甚至好多教师对高中课本中的52篇文言文及第三册第五册的诗词都不会。因此我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成绩不好,学生能力不佳,甚至学生厌恶学习古文的根在教师不在学生。文言文教学既不能急躁,又不能摆花架子,不能好看不中用。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比如引导学生天天掌握三个字和两句话,每周背诵一首诗。还可以专门安排一些课让学生自己交流他们对字词的解释,讲解翻译的依据,谈谈对诗歌的阅读感受等等。这样既使学生天天都亲近文言文,对文言文没有陌生感,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事半功倍,还为上好文言文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易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语言表达和读写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撰文说:“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为先后,其所思索与口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心之所思。其问移译之手续殊为辛劳。”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学生来说,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子、文化知识等,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巩固和加强课内词语的积累,我还经常抄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让学生阅读,检查他们是否能用课本上的例子去解决新不足,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可见,能否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正确地写出来,就成为是否真正学好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标尺。无论是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课后书写自己的阅读感受,都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写感受来对文章进行再思索,进入到文章的深处,使学生自己和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这样坚持下去,无论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还是口语文写作水平都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又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许一开始学生很反对这样做,但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坚持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勤思索、勤动笔、勤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旦有一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就会自觉地学习了。

四、重视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多思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材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古人思想的载体,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教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索。这就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句的牵绊,而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挖掘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撰文时的心理波涛,这样,才能汲取文化的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才能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在了解和欣赏后的基础之上,作为老师的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或情节语言等提出自己的疑问,多想想古人为什么这样说,在现代的今天我们还会这样运用语言吗,再发生那样的情况我们会像古人那般去做吗,不那样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把这些疑问最开始可以抛给学生,到后来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问并解答。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联系了现代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知识。因此,有效的思索也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策略教给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文言文教材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死板烦闷课堂为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