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工促农制度革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835 浏览:21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两个重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是“三农”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权益也缺少保障力度,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日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传统二元结构下天生|教育论文网|的制度,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利益上的策略选择。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上看,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制度及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三农”问题的形成上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制度的设计和建立,二元经济结构本身就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究竟我国事|教育论文范文|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文明与腐朽共存,假如仅从制度表层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不仅表现在经济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既要涉及农村、农业领域中的制度,也要涉及到城市、产业领域中的制度,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关系,诸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可以说,以工促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状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三农”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全面阐述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天生|教育论文网|的原因,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演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和弊端,揭示了以工促农制度提出与确立的演进过程,并从工农业协调发展、国民收入利益分配、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和城市转移角度论证了确立以工促农制度的必要性。固然目前还存在着制约以工促农制度实施的种种因素,但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的条件和实力。本文从不同时期制度安排下的工农关系入手,研究产业化中期,我国的制度供给与选择对以工促农有哪些影响;确度是解决促农问题的关键,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以工促农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以工促农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找到与其相关的概念区别。科学界定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概念与本质,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且阐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研究我国以工促农的演进和现状。第二章主要对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天生|教育论文网|的背景(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选择与演进,从而探究以工促农制度供给与需求,寻求一定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章主要对以工促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针对以工促农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成因,为终极提出制度创新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分析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化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鉴戒的经验;揭示了国外以工促农制度创新五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促农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法律化规范化的促农政策;三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促农政策;四是建立与完善促农的金融财政政策;最后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具体对策。首先是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与提高政府政策导向能力,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及就业和保障制度入手,构建以工促农制度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再次是创新涉农领域的公共财政制度力度;最后是要建立健全各种促农制度保障机制,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技术支持机制、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关键词】:二元结构以工促农制度创新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9目录9-12绪论12-20一、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背景12-15(一)国际背景12-13(二)国内背景13-14(三)社会经济发展背景14-15二、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5-18(一)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目的15-17(二)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意义17-18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0(一)研究内容18-19(二)研究方法19-20第一章以工促农的涵义及相关理论20-40一、以工促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20-23(一)以工促农的内涵20-21(二)以工促农与以工哺农的概念、区别及联系21-23(三)以工促农的特点23二、以工促农制度的概念与本质23-26(一)以工促农制度的概念界定23-24(二)以工促农制度的本质24(三)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意义24-26三、以工促农制度的相关理论26-39(一)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26-28(二)我国领导人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28-31(三)国外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31-34(四)我国学者对以工促农制度的熟悉34-39本章小结39-40第二章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演进及其确立40-61一、以工促农制度天生|教育论文网|的背景——二元经济结构40-49(一)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原因40-43(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43-47(三)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与弊端47-49二、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演进49-56(一)计划经济时期:1953年—1977年49-50(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50-54(三)新世纪新阶段:2001年—2010年54-56三、以工促农制度演变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56-60(一)必须使工农业协调发展56-57(二)必须处理好国民收入的利益分配,体现公平原则57-58(三)必须建设城乡一体化制度,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58-59(四)必须从政策上支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和城市转移59-60本章小结60-61第三章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现状分析61-83一、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61-67(一)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61-63(二)从财政支农政策分析63-65(三)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65-67二、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7-73(一)工农产业关联迟滞产业发育不良67-68(二)农村基本制度建设滞后实效性差68-69(三)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覆盖力小,城乡差距大69-70(四)工农产业和城乡要素相互间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不顺畅70-71(五)农业科技与教育制度发展滞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71-73三、制约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因素73-82(一)制度因素制约73-76(二)经济因素制约76-80(三)方法与行为制约80-82本章小结82-83第四章以工促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83-105一、国际上产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以工促农制度83-98(一)国际上以工促农阶段划分的标准83-85(二)发达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85-93(三)新型产业化国家(地区)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93-96(四)发展中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96-98二、境外以工促农制度创新对我国的启示98-104(一)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促农政策98-100(二)逐步完善法律化规范化的促农政策100-101(三)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促农政策101-102(四)建立与完善促农的金融和财政政策102(五)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102-104本章小结104-105第五章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105-133一、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与提高政府政策导向能力105-115(一)建立保护与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105-111(二)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111-113(三)实施农产品支持政策113-115二、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115-123(一)发展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115-117(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117-123三、加强涉农领域公共财政制度创新力度123-127(一)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123-124(二)确立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制度124-125(三)完善和提高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及保障能力125-126(四)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126-127四、建立健全各种促农制度保障机制127-132(一)经费投入机制127-128(二)技术支持机制128-129(三)人力资源培养机制129-130(四)法律保障机制130-132本章小结132-133结论133-135注释135-138参考文献138-143后记143-144在学期间公然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4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