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探讨(1840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33146 浏览:154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战争以后,循道公会、内地会等基督教组织,在滇黔川边广泛传播。其中循道公会的信徒达6万之众,其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的宗教、教育中心被称为“苗族文化复兴的圣地”、“海外天国”。本命题长期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有大量成果问世。但这些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国外研究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殖民侵略大背景及其影响;国内研究曾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在史料方面与国外文献脱节。在选题人的导师胡绍华教授指导下,在笔者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其意义在于:如实恢复这段原本在国内已经残缺的历史。对这场各族群众的基督教运动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总结“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的办学经验与得失,为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鉴戒。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在广泛占有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复原历史原型,填补史实。从整体与全时段的高度,突破以往有些成果的地域局限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评判历史,探索规律。本课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基督教传播的历史背景:基督教传播的历史大背景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柏格理等传教士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西南各族群众身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苗族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对此进行综合分析,是取得正确熟悉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往有人把近代基督教新教在滇黔川边民族地区传播并引发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笼统归之于外国传教士的作用。据一系列新发掘的资料可知:它的外因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浪潮下来华的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和少数民族的柏格理等传教士;但发挥决定性主体作用的为中国西南各族群众,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场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宗教与社会改良运动。老苗文的创制及影响:在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西南后所创制的多种民族文字中,老苗文是各族群众最为认可的一种。究其原因,在于顺应了西部苗族和相关民族改变无文字状态的要求,并吸收了地域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要素。除了宗教作用外,老苗文的广泛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近现代苗族与相关民族社会变迁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民族教育:以石门坎为中心的滇黔川边循道公会的教育体系,在4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政府与外来投资,主要凭借当地各民族自己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使上万名青少年接受了规范的初等教育,使数万名苗族群众完成了扫盲教育,为苗族、彝族培养出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把学校办到山寨、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的积极性等经验值得鉴戒。滇黔川边基督教运动的必然归宿是唯物主义:饱受压迫和剥削的滇黔川边各族群众,力图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他们1869年爆发反清起义、20世纪初办教会、40年代投身新主义革命,形成一个不断升级的奋斗过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曾选择了基督教,但由于主体作用的发挥,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增强,很多知识分子冲破宗教枷锁的程桔,参加了领导的解放斗争。他们终于抛弃了幻想的幸福,找到了现实的幸福,实现了方法与目的的统一。本课题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复原,在不少空缺处填补了新发掘的史实。如:体现殖民侵略背景的经济法则——列强与旧中国不同等的货币兑换率,实在质是中国人民用血汗养活传教士并提供他们的活动经费。循道公会圣经基督教教会传教士群体的英国劳动阶层与少数民族出身,及其自发的阶级性与民族性作用。循道公会在华的早期活动;城镇汉人战略导致的困境。在是否向少数民族传教问题上引发了传教团内部的争论,柏格理成为没有项目与经费的少数派;因此中国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营建教堂与学校。基督教在云南彝族葛泼支系、J!I南苗族中的传播。石门坎小学的创建;1905年开始的双语教学;大众教育的开展。创制老苗文的群体,苗文《圣经》1905-1936年的5次印刷发行。等等。【关键词】:滇黔川边民族基督教
【论文提纲】:中文提要2-4英文提要4-7目录7-9本课题进行中发掘的历史照片(部分):9-16滇黔川苗民、葛泼、诺苏与傈僳分布图9-101904年柏格理与苗族探访者的合影10-111905年贵州威宁石门坎全景11-12赶往石门坎做星期的苗家妇女12-13彝族循道公会小学教师与学生13-14滇黔川边第一位苗族医学博士吴性纯14-15柏格理夫妇和他们的长子的合影15-16绪论16-19第一章滇黔川边民族地区19-49第一节滇黔川边民族概况20-22第二节滇黔川边苗族22-33第三节滇黔川边彝族33-41第四节土司与土目41-49第二章殖民侵略背景与下层出身的传教士49-71第一节关于“海外天国”50-54第二节“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54-63第三节一群劳动阶层与少数民族出身的传教士63-71第三章基督教传播的阶级与文化背景71-119第一节各族群众深受的压迫和剥削72-84第二节彝族的广大被剥削阶级84-97第三节近代苗族人民遭受的剥削97-108第四节民族关系与宗教态度108-119第四章建国前基督教在滇黔川边的传播119-175第一节天主教在川滇交界地带的活动120-127第二节内地会在滇黔川边的传播127-144第三节循道公会在滇黔川边的传播144-173第四节安息日会在滇东北与黔西北的活动173-175第五章教会的教育与社会改良事业175-212第一节内地会的小学与改良会176-190第二节循道公会在滇黔川边的办学与社会改良190-212第六章滇黔川老苗文的创制及其历史作用212-227第一节老苗文的创制213-220第二节老苗文的传播与影响220-227第七章滇黔川边基督教运动中的主体作用227-259第一节中国民众对物力人力的负担228-237第二节中国各族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升华237-259附录259-273附录1:《蚩尤与苗族迁徙歌》259-267附录2:石门坎教会《溯源碑》碑文267-268附录3:石门坎苗文《溯源碑》(《苗族信教史碑》)碑文268-269附录4:《现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的先容》269-272附录5:《塞缪尔·柏格理年谱》272-273东人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273-27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74-279后记2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