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20916 浏览:947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等教育人口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总称。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指它基于地理环境、区位等地域性因素的独特性,即区域之内的同质性与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如人口学、地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等。论文围绕“地域演进—成因解释—地域评价—未来趋势”这一主线构架全篇,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什么样的?怎样如此?如何评价?未来趋势将会怎样等系列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增量明显,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分布变动较小。以省域为单元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密度的省域分布序位相对稳定;以区域为单元的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总量在南北、东中西的分布上呈相对稳定的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南北方,东、中西部基本上各持一半,高等教育人口大量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演变趋势来看,高等教育人口集中指数总体上呈先降后升的态势,以1996年为分界点,之前呈分散化、均衡化,但1996年后,高等教育人口区域分布不断趋向集中化;综合研究也表明,高等教育人口分布的南北、东、中西差异将会继续扩大,高等教育人口南移、东移趋势十分明显。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自然环境是基础性、条件|教育论文网|性的因素,经济条件是关键原因,教育因素的影响十分直接,社会制度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而历史文化也是解释其地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与海拔高度呈明显负相关,我国80以上的高等教育人口集聚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其中100米以下地区占65左右。就地貌和天气来看,高等教育人口在平原地带和水域四周,在降水量充沛,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域聚集较为密集。我国70左右的高等教育人口集聚在间隔海岸线600千米以内的地区,其中200千米以内的地区占50左右。此外,交通的便利也有利于高等教育人口聚集;从经济条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分布与经济总量分布基本相同,第一产业对高等教育人口的聚集能力较弱,第二产业对高等教育人口具有很强聚集作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较低,它对高等教育人口的聚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最为直接,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与高等教育人口分布具有类似的特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可以直接由高校在校生数、GDP和公路里程三类变量解释94.7,但上述因素之间具有交互作用,且还受到诸多间接因素的影响。总之,现实的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可由教育与经济因素进行直接解释,但上述因素本身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基础性制约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均衡性是绝对的,但不平衡并不一定代表着不公道。以基尼系数为例,按绝对量评价的高等教育人口数在我国区域间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但若以高等教育人口密度、高等教育人口的经济密度和高等教育人口的公路密度等相对量进行评估,高等教育的均衡性在不断变动。总体来看,高等教育人口与经济、教育因素之间的调和性较高,而与总人口、地理面积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调和性较低。根据调和系数法测算,尽管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人口非均衡性明显,但其分布是公道的。论文最后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尝试并呼吁把高等教育人口的研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即在人口学与高等教育学的交叉处,构建高等教育人口(学)的新领域;其次,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中,要遵循高等教育人口分布的规律,切忌完全的政策导向;再次,要公道评价我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分布,避免均衡即公道的错误导向。总之,高等教育人口及其地域性的变动过程及趋势,对知识增进与问题解决均具价值。高等教育人口领域的探索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与人口的交融互动,促进学科间的合作;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特征也对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根据高等教育人口要素的变动,及时规划与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等等,都是此领域需要继续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分布变动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6引论:学科演进的脉向与社会科学的空间思维16-221.我在学术眼前有点胆怯16-172.学科演进的脉向17-193.社会科学的空间思维19-221绪论22-371.1概述22-331.1.1选题缘由:仿徨与兴奋同在221.1.2选题意义:知识增进与现实需求22-231.1.3主要概念界定23-291.1.4理论基础29-331.2研究目标、方法、对象区域及章节结构33-371.2.1研究目标331.2.2研究方法33-351.2.3对象区域351.2.4章节结构35-372研究述评37-532.1国外研究述评37-412.1.1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研究综述38-392.1.2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39-412.2国内研究述评41-492.2.1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研究综述41-442.2.2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44-492.3领域展望49-532.3.1论题的“空间”49-502.3.2论题的“内部舆图|教育论文范文|”50-53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演变53-1023.1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测度指标53-563.1.1高等教育人口比例53-543.1.2高等教育人口密度543.1.3高等教育人口重心543.1.4高等教育人口性别系数54-553.1.5高等教育人口集中指数55-563.2不同时点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特征56-763.2.11964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特征56-603.2.21982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特征60-663.2.31990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特征66-713.2.42000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特征71-763.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演变的动态过程76-1023.3.1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演变的单指标分析76-953.3.2高等教育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95-1024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成因102-1404.1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理论思考102-1194.1.1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影响因素102-1184.1.2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关系118-1194.2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实证分析119-1354.2.1自然环境119-1294.2.2经济条件129-1334.2.3教育因素133-1354.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综合考察135-1404.3.1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回归分析135-1374.3.2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间接因素说明137-1384.3.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成因的通径分析138-1405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评价140-1635.1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评价标准140-1475.1.1相关领域研究的评价标准述评140-1455.1.2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评价标准145-1475.2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过程评价147-1535.2.1指标说明与具体算法147-1505.2.2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过程评价150-1535.3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公道性评价153-1635.3.1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影响因素的贡献度测算153-1585.3.2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公道性评价158-163结语163-1671.研究结论163-1642.政策建议164-167参考文献167-174附录1论文的基础数据174-197附录2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197-198后记19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