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活动性实证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3511 浏览:81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引起了世界赞叹,但是与之相伴随的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进入世界上不同等程度较高的国家行列。与此同时,在过去的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尽管中国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减贫,但是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我国还是|教学论文范文|世界贫困人口总量第二大的国家,而且在最近的十年里,我国减贫的速度却在下降,在有些年份贫困甚至有所回升。除了“对同等的关怀几乎是所有道德哲学共有的特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高度的收入不同等倾向于损害整体经济增长,并损害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由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兼顾到收入公平,就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总目标是探索实现经济增长兼顾收入公平的新思路,以经济增长如何兼顾收入公平作为研究出发点,以为|教育论文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有利于促进长期收入的均等化,并增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兼顾长期内的收入公平。通过构建“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促进长期收入均等化,增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经济增长兼顾长期内收入公平”的研究框架,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农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状况,并重点分析了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在促进长期收入均等化和增强经济增长减贫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影响因素,以此为政府选择并实施切实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兼顾收入公平的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可以总结如下:1.在1988~2003年间,固然有一定波动,但是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整体上不断上升。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其意义尤为重要。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在农村内部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在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变动趋势上都呈现出同步变化特征。在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城市发展对农民工以及农产品的需求本身具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而国企改革导致的大规模职工下岗和再就业所引致的收入波动性提高,可能是引起城镇居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上升的主要原因。2.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长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它是促使农村居民长期收入分配状况较短期更为公平的主要原因。但是,在1996年以后,伴随着收入不同等程度的持续扩大,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的贡献并没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导致了中国农村居民长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下降。假如这种趋势继续保持下去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层结构将逐渐趋于稳定,从而长期收入分配的不同等程度将逐步扩大。因此,如何在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尽力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将是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由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积极作用,中国农村贫困更多地是一种暂时性的贫困,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并不会在长期内一直处于贫困的状态。中国农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且其呈现出以下特征:在下一调查年度会脱离(或进入)贫困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都分布在离贫困线较近的阶层;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困(或非贫困)家庭在脱离(或进入)贫困的可能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离贫困线越近的贫困(或非贫困)家庭在下一调查年度脱离(或进入)贫困的可能性越高;绝大多数的贫困(或非贫困)家庭在脱离(或进入)贫困后都分布在离贫困线较近的收入阶层;贫困家庭在脱贫后并不具有较强的维持非贫困状态的能力,而且脱贫家庭进入贫困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没有经历过贫困的家庭,同时,对于从非贫困状态进入到贫困状态的家庭来说,该类家庭在脱贫的可能性上要略高于之前一直保持贫困状态的家庭。在中国农村减贫的速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在缓解贫困方面的作用凸显。但是,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在缓解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存在其局限性,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仅仅有利于缓解部分特定人群(接近贫困线的人群)的贫困,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经济增长、日益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有力的扶贫措施(尤其针对于阔别贫困线的贫困人群)仍然是彻底消除贫困的有力措施,而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4.教育水平、耕地规模、初始收入地位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尤其是非农收入比重对中国农村的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具有明显的影响。较高的教育水平会降低收入地位向下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可能性,而家庭人均耕地水平、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都会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地位的向上活动|教育教学论文|。这里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非农收入对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重要作用,其政策含义意味着政府在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作为工作重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广大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并在提供就业信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公平的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环境。这不但会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的长期收入分配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努力提高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使其处于公道的水平;抑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将深度贫困人口作为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统一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及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完善和成熟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等政策建议。【关键词】: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收入分配长期收入均等化反贫困效率与公平
【论文提纲】:摘要9-12ABSTRACT12-15第一章导言15-251.1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5-171.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假说17-191.2.1研究目标17-181.2.2研究内容18-191.2.3研究假说191.3研究范围、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19-201.3.1研究范围191.3.2技术路线19-201.4论文的结构安排20-221.5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2-25第二章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25-472.1理论基础25-332.1.1社会分层与社会活动|教育教学论文|25-302.1.2持久收入理论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30-322.1.3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长期收入分配32-332.2概念界定33-352.3文献综述35-472.3.1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5-392.3.2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长期收入均等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39-412.3.3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贫困的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41-442.3.4对本研究的启示44-47第三章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47-653.1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测度方法47-543.1.1相对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测度方法47-503.1.2绝对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测度方法50-513.1.3两种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测度方法之间的比较及扩展51-543.2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长期收入均等化的理论框架54-573.2.1长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测度54-553.2.2长期收入均等化指数的分解55-573.3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57-593.4数据来源及说明59-653.4.1数据来源59-613.4.2本研究样本数据的构建61-65第四章中国农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分析65-854.1中国农村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总体概况65-714.1.1基于收入转换矩阵统计量的分析66-704.1.2基于绝对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指标的分析70-714.2不同类型农村家庭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比较71-814.2.1年龄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71-744.2.2教育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74-784.2.3收入结构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78-804.2.4地理区位与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80-814.3中国农村与城镇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的差异性分析81-834.4小结83-85第五章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长期收入均等化85-1055.1年度收入不同等与长期收入不同等85-875.2中国农村长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87-935.2.1中国农村长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整体趋势88-895.2.2不同类型农户家庭长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比较89-935.3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中国农村的长期收入均等化93-1025.3.1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贡献的整体趋势93-975.3.2不同类型农户家庭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贡献的比较97-1025.4小结102-105第六章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与反贫困105-1176.1中国农村贫困概况105-1076.2持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107-1096.3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109-1156.3.1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的程度109-1106.3.2谁更有可能脱离贫困或进入贫困110-1136.3.3脱离贫困后的返贫与进入贫困后的脱贫113-1156.4小结115-117第七章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17-1317.1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117-1217.2变量描述性分析121-1257.2.1收入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变量的描述性分析121-1227.2.2解释变量的描述性分析122-1257.3实证分析结果125-1287.4小结128-131第八章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131-1358.1全文总结131-1328.2政策建议132-1338.3进一步研究展望133-135参考文献135-143附录143-177致谢177-17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