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价值:贵州占里共生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5311 浏览:164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针对学校共生教育形式繁琐、效果低下的现象,本研究试图从贵州占里社会系统开展共生教育时的经验出发,寻找改革学校共生教育的途径。生态坏境的改善、信息社会的到来,都要求新的时代走向共生,促进社会共生关系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回应时代的这种呼唤上表现出了一贯的敏感性与积极性。但是由于学校共生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传统,其在培养具有完整环境观(自然生态观与人际合作观)的人才上采用了分科式的课程与教学以及科学世界式的教学方法。学校共生教育把自然生态教育与人际情感的培养分开进行,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样在客观上割裂了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儿童情感的一体性。其结果造成他们情感与行为迁移上的困难、知行脱节、个性发展被忽视、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道德教育效果低下。学校共生教育问题如此之重重,校外教育系统在开展共生教育时,究竟面临何种境况?笔者选择了从江占里侗族村寨为调查个案,发现了占里社会的共生文化。在占里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表现出了环境观的整体性、知情意行的一致性、自然生态观与人际合作观的交互性。笔者进而探寻出了占里社会共生教育的秘密所在:第一,人、自然、他人是占里共生教育的三大要素;第二,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的相互协调是占里共生教育的实质;第三,日常生产、生活活动是占里共生教育的依托;第四,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交往实践是占里共生教育的机制。最后,文章在反思学校共生教育实践弊真个|教学论文范文|基础上,以为|教育论文网|占里共生教育实践对学校共生教育具有如下启示:(1)共生性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共生教育的终极目的;(2)学校共生教育应该留意构筑共生的教育环境;(3)学校共生教育应留意生态环境教育与人际互助教育之间的连接:(4)学校共生教育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交往实践活动的作用:(5)学校共生教育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界限。本研究立足共生理论、泛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了文献法、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作为本研究之基础的“共生”与“共生教育”,笔者在引言部分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而明确了本文意义上二者的概念。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和谐性的、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的“过程”与“结果”。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共生教育指的是在某种共生性的环境中促进具有共生性思维、人格品质与行为习惯的人才的天生|教育论文网|的教育。本文意义上的共生品质是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关键词】:共生教育交往实践学校教育
【论文提纲】:摘要5-7ABSTRACT7-9引言9-17(一)问题的缘起9-101.对现实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92.对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93.田野考察的启示9-10(二)共生教育梳理10-121.关于共生教育的层次划分102.关于共生教育的内容划分10-113.已有研究暴露的问题11-12(三)本研究的立足点12-171.本研究对共生的理解12-132.本研究对共生教育的理解13-143.本研究对共生教育的划分14-17一共生文化:占里共生教育的背景17-22(一)占里人居住环境的共生性17-18(二)占里人生产环境的共生性18-20(三)占里人社会生活的共生性20-22二内涵:占里共生教育解析22-39(一)人、自然、他人——占里共生教育三大要素22-24(二)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占里共生教育的实质24-28(三)日常生活世界——占里共生教育的依托28-30(四)交往实践——占里进行共生教育的机制30-391.现实意义上的交往实践——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31-32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下的占里共生教育32-39三价值:占里共生教育对学校共生教育的启示39-44(一)共生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共生教育的终极目的40-41(二)学校共生教育应留意构筑共生的教育环境41(三)学校共生教育应留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41-42(四)学校共生教育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交往实践活动的作用42-43(五)学校共生教育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界限43-44结语44-45参考文献45-49后记49-50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5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