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家与教育变迁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2702 浏览:69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传统社会,地方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在地方社会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具有自主、自治的权力。地方社会的教育就是以一套适应乡土生活所必须|英语教学论文|的行为规范塑造乡里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文化整合在一起,是地方社会再生产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力图通过传播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达到改造地方、巩固政权的目的。在国家的规划下,乡村大力兴办学校。清朝初年的统治者延续了这一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国家逐渐以乡村小学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教育。但回溯历史,这远非一个线性过程。乡村小学的确立乃是地方气力|教学论文范文|与国家冲突、妥协和同盟的产物。当下,“面向现代化”的乡村小学教育,实际上扮演着传播主流文化,体现、实现国家意志的角色。教师、学生、教科书乃至课堂中的文化传承都被打上“国家”的烙印。与此同时,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萎缩,濒临灭绝。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该谋求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现这一转变正如已经发生的变迁一样,有赖于国家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整和二者的良性互动。【关键词】:地方国家教育变迁
【论文提纲】:摘要4-5Abstract5-6前言6-16一、研究的缘起6-8二、文献综述8-14三、研究方法14-16第一章乡里人与地方文化16-25一、地方社会16-18二、“乡里人”18-21三、乡里人的诞生21-25第二章教育变迁:从“社学”到“小学”25-38一、明清“社学”25-29二、清末“初等小学堂”29-32三、民国“小学”32-38第三章学校“场域”中的“国家”38-57一、教师:“支配阶层的代言人”39-43二、学生:在国家规范中生存43-47三、教科书:制度化文本47-51四、课堂上的文化传承51-57第四章教育重构:国家、地方的良性互动57-60结语60-61参考文献61-63附录63-67后记6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