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国立化”:以四川为例(1925—1939)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5949 浏览:62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国家统一”运动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基层研究的不足,我们很难确切知道这一运动的落实情况及其复杂性。目前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将其仅仅归结为政治权力与军事权谋的运作过程。本文考察了“国家统一”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事例——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进程,希望借此凸显“国家统一”运动的复杂表现形式及各方对这一运动的不同态度,为研究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国家建构(state-building)等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案例。本文从政治、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对四川大学国立化运动做了分析。首先,20—30年代初,四川政治自成格式|教育论文范文|,身处其中的四川大学也受到了影响,“国立化”的进程与四川政局的变化密不可分。其中不仅牵涉到把持川政的几位军人势力的消长,更与四川的“地方中心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国立化”的后期,政党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四川大学的“国立化”还涉及了“四川人”的省籍认同及在特殊情形下“四川人”与“中国人”的身份冲突。它与整个四川特别是成都社会思潮的变化有关,但也有政治因素的作用。第三,在文化领域,“国立化”也包含着新旧思想的竞争、教育体制和学术典范的转变。直到30年代中期,四川的高等教育界和全国比起来,还表现出不少的“特色”,但在“国立化”进程中,这些“特色”逐步弱化。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看,这一进程还牵涉到“学术独立”问题。最初,不少师生以为|教育论文网|“国立化”意味着大学可以免于地方军政势力的威胁。“国立化”中期,这一目标也确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随着“国立化”的完成,学术界希望达到的“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的理想却受到了沉重的一击。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也为我们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及其具体表现提供了一个例证。【关键词】:国立化四川大学民族主义国家统一中心与地方
【论文提纲】:第一章绪论5-13第二章从“三大”鼎立到国立四川大学13-47第一节从“成、高纠纷”到“成、高分办”13-24第二节“三大”鼎立24-36第三节国立四川大学的成立36-44第四节小结44-47第三章国立化初期的惨淡经营47-73第一节“三大”矛盾的继续47-51第二节在困境中维持川大的努力51-60第三节王兆荣任职期间川大的基本情况60-65第四节中心入川与教育部整顿川大65-68第五节王兆荣去职68-71第六节小结71-73第四章“现代化”与“国立化”73-109第一节任鸿隽继任73-76第二节任鸿隽的治校思想76-80第三节“现代化”与“国立化”的具体措施与表现80-95第四节《川行琐记》事件与任鸿隽去职95-105第五节小结105-109第五章国立化的完成与“拒程”运动109-139第一节成为“名副实在的国立大学”109-117第二节“拒程运动”117-134第三节余波:从国立化到党化134-136第四节小结136-139第六章中心、地方、国家与大学:简单的总结与思考139-147参考文献147-153后记1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