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础论述视野下农民教育探讨(1949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9305 浏览:1338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建国初期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一段时期,它孕育着对后来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建国初期、尤其是建国初期头七年的农民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它启迪并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升了农民的思想境界,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农村和农民的封闭性,锻炼了农民的组织性,动员民众并转化为一致行为的能力,实现了新中国的战略目标,完成了社会基础的再造。本论文以建国初期头七年的农民教育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基础”这一创新概念出发,力图以此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党史和社会学的方法,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力求在学者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国初期的农民教育从社会基础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以期弥补理论界研究之不足,并一定程度上拓展对农民教育研究的思路。全文主要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前言部分阐明了本论题提出的依据,先容了农民教育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写作思路。正文部分是本文的内容核心,首先,界定了“社会基础”这一核心概念,阐明了其方法论意义。其次,从社会基础理论的视角,具体论述了建国初期头七年的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国利用农民教育这一改造社会基础的有效途径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最后,总结了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功效与当代启示,夸大|教学论文网|通过农民教育重塑农民的观念世界,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淡化小农意识,克服农民的散漫性和守旧|英语教学论文|性,改变农民的“原子化”状态,加强农民的组织性与合作化,使农民形成一致行为能力的伟大意义。结语部分意在总结更在前瞻,鉴古知今,以农民教育为手段,化解分散小农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内在紧张状态,调整农民与农民个体之间、农民与农民组织之间、农民及农民组织与国家之间的联接关系,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致行为的能力,实现农民间联接关系与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良性对接。【关键词】:社会基础建国初期农民教育国家战略目标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7前言7-9(一)问题提出7(二)研究的意义7(三)学术研究综述7-9一、分析框架:社会基础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9-11(一)社会基础理论9-10(二)社会基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10-11二、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缘起:重构乡村社会基础的需要11-17(一)传统乡村社会基础及其与新中国国家目标的错位11-151.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基础及其近代演变11-122.旧乡村社会基础与新国家目标的错位12-15(1)产业化:新中国的国家目标12-13(2)错位:旧乡村社会基础与新目标无法对接13-15(二)教育农民与重构乡村社会基础15-171.重构社会基础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世界15-162.教育农民:重构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16-17三、建国初期农民教育展开与基本内容17-31(一)思想政治教育17-24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7-182.阶级教育18-213.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21-234.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3-24(二)科学文化教育24-281.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24-252.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25-263.十分重视妇女教育26-27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7-28(三)道德教育28-311.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28-292.人生价值观教育29-303.新型婚姻观教育30-314.移风易俗教育31四、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功效与当代启示31-37(一)建国初期农民教育在重构社会基础中的实际功效31-331.重塑农民的观念世界:为重构社会基础奠定了观念基础31-322.锻炼了农民的组织性:为重构社会基础奠定了组织基础32-33(二)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代启示33-371.市场化目标的确立与社会基础的重构33-342.教育农民是当代乡村社会基础重构的重要途径34-37结语37-38参考文献38-41在校期间发表论文41-42致谢4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